庭州时评 | 美食节频频出现“吃了吗”久违问候语
字体:
A+ A. A-杨海军
“吃了吗?”这句久违而温暖的问候语再度频频出现在新疆·昌吉美食节上,瞬间让人情绪拉满,浮想联翩。
8月16日,2025新疆舌尖上的丝绸之路美食节暨昌吉州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在人头攒动的会场,油糕、椒麻鸡、凉皮子、馕饼子等各色美食琳琅满目,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食指大动。为了烘托热烈气氛,主办方开展了万人免费吃、无人机送餐、文艺展演等活动,商家也趁机跟进纷纷推出直播、免费品尝等活动,吸引广大消费者前去“逛吃”。
“这个不错,你尝尝”“那个挺好,吃了吗?”“这个新花样,吃了吗?”大家笑意盈盈,相互问候亲切而温暖,相互传递“逛吃”信息。
犹记得,以前熟人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后来,这句问候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替代的是“早!”“你好!”,问候方式似乎文明进步了许多,却没有了“吃了吗”那么熟络和自然亲切。
在昌吉州举办的新疆·昌吉美食节里,77个美食展位汇聚了天山南北的珍馐、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好味。面对色香味俱全的“山珍海味”冲击,前来参会的八方消费者显得从容淡定,还多了点挑剔:卫生好不好、味道行不行、式样新不新……颇有点“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一路尝过去,每种都吃一点、不多吃,购买的欲望有,却不是那么急切。
物质这么丰富了吗?选择这么困难了吗?味蕾这么刁钻了吗?什么时候我们变成了今天这样了?10年前、30年前、70年前,当是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就开始了今天的演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吃”字上体现得恰如其分。百姓餐桌从求“饱”到求“好”,再到求“精”求“新”,映射的是我国国力的巨变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
而实际上,“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如同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句堪称国问的问候语,背后体现的是关心,毕竟饿着肚子着实不妙;也是礼节,是国人骨子里自古就流传下来的风范。汉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北宋《吕氏乡约》有“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等,这份对食物的珍视和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与文化基因。
今天,当承载乡愁的油糕作为人偶形象出现、成为节庆文化符号,当椒麻鸡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新疆烤肉、牛肉面、九碗三行子被广大消费者免费品尝,此情此景下的“吃了吗”有了新时代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关心问候和礼貌礼节了,是吃与不吃、吃多吃少、爱怎么吃就怎么吃的潇洒和适意、满足……“吃”不再为了满足食欲,更是为了彰显 “文化”“交流”“产业”与“福祉”。
从“吃了吗”到“吃得饱”,从“吃得好”再到“吃得精、吃得健康”,这份洋溢在味蕾之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亿万人民心中最珍视的烟火人间。
“吃了吗?”新疆·昌吉美食节张开热情怀抱,等君光临,去品味这份新时代的边塞烟火气与幸福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