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州时评 | 看五谷丰登,更见“六谷”争妍

发布时间:2025-09-23 12:50:21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周倩郎

  小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总会在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的红帖。这简简单单的4个字,承载着祖辈对温饱的朴素祈愿,也映照着农耕文明里最真挚的向往。如今,千年梦想照进现实——“五谷丰登”不再是贴在粮囤上的寓意,而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日常;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迎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五谷丰登”,更是精神层面的“六谷”——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盈。“吃了五谷想六谷儿”这句谚语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全新内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思文娱,物质的丰收和丰富正催生着精神文化的蓬勃生长。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正是从“五谷丰登”到“六谷兴旺”的生动写照。

  “五谷丰登”是民生之基。七十载耕耘不辍,昌吉州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320万亩粮田预计总产量突破200万吨;冬小麦连片种植单产接连刷新全疆百亩、千亩、万亩乃至十万亩纪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昔日戈壁荒滩,如今沃野千里、粮仓满溢,“吃得饱、吃得好”早已成为常态,为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筑牢了物质根基。

  “六谷兴旺”是精神之魂。如果说五谷养育的是身体,那么“六谷”就是精神文化的滋养,让乡村的灵魂愈发丰盈。在昌吉州今年的丰收节上,哈萨克族牧民弹起冬不拉,维吾尔族农民跳起麦西来甫,汉族老乡表演自编丰收快板……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化表达,让丰收节不再只是五谷丰盈的盛宴,更成为广大农民精神世界的展示舞台。

  70年,从“吃饱穿暖”到“精神富足”,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关爱。昌吉州将农田建设“双百工程”纳入民生实事,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成530万亩高标准农田,69.2%的永久基本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北斗导航收割机、无人机植保成为科技种田的标配,玉米、小麦、棉花全程机械化……一系列成就锚定“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目标,让丰收的底色愈发鲜亮。在文化方面,昌吉州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村晚”“村舞”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及“村超”“村BA”等全民健身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每年超过8200场次,惠及群众164万人次;美食文化旅游节、元宵社火展演、端午龙舟赛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将最鲜活生动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身边。

  70年,从“五谷丰登”到“六谷兴旺”,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王桂珍创立“阿同汗”志愿服务队,2.6万名各族志愿者二十年如一日帮扶群众超过20万人次;昌吉市三工镇常胜村的“石榴籽农场”,以技术共享、渠道共建等方式实现亩产增收超千元……无数生动实践汇聚成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共建家园的磅礴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昌吉州的丰收田野上绚烂绽放,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荣提供了最温暖的注脚。

  70年,看五谷丰登,更见“六谷”争妍。如今的昌吉州,州美术馆、非遗展厅、亚心广场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27个非遗集市(工坊)、166个文化大院、13个城市书屋遍布城乡,687个公共文化场所常年免费开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读好书、学才艺、看展览。这种“文化粮仓”的丰盈,与五谷丰登相辅相成,勾勒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乡村新气象。

  站在新起点,昌吉州正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荣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最美贺礼。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