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叙事,实现中华文化与“石榴籽”的完美融合

发布时间:2025-07-09 19:46:49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字体:

A+ A. A-

蔡金花/文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7月的昌吉,游人如织,满眼皆是和美之景。在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街巷乡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欣赏着美景,感悟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着庭州大地上的和谐共融。八方游客和昌吉各族群众,在充满烟花气的城市、景区相遇,互相交流、加深了解,共同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场景,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历史基因:昌吉大地上的多元文明对话。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近年来,昌吉州牢牢抓住历史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推进昌吉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历史文物成为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活教材”。昌吉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展览、多媒体互动和文创开发,使文物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对话;今年2月,北庭故城遗址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成为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考古遗址公园,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权威认可,更凸显了其在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当数字化光影重现丝路驼铃、当唐风铠甲唤醒沉睡的戍边史诗,这座古城已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精神坐标。今日之昌吉,正以科技赋能让文物“开口说话”,更以文化自觉将边疆叙事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当代实践:文化认同催生“石榴籽效应”。在玛纳斯县,哈萨克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沙依拉古丽开办工作室,既教授传统羊角纹样,也创作“五星出东方”主题作品。她的学徒中有汉族、回族姑娘,作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成为“指尖上的民族团结”;

  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节”上,回族宴席曲与蒙古族呼麦同台竞艺,汉族大妈和维吾尔族小伙组队跳黑走马;“百家宴”上,锡伯族大饼配四川火锅成为新爆款;端午之际,行走在吉木萨尔县的大街小巷,身着各种形制华服青年男女,或宽袍大袖衣袂飘飘,或窄袖长裙身姿灵动,娉婷之态、古典之美,恍若看见“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的惊鸿一瞥,吸引不少居民驻足欣赏。中华文化被赋予鲜活的温度,实现了文化基因、情感认同与发展利益的深度交织,在时代更迭中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同时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昌吉路径:从文化共生到发展共享昌吉大地,不同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相互滋养,形成了“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共生格局。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文旅融合打造“共同体IP”- 天山天池景区推出“古道牧歌”实景演出,由多民族演员共述丝路传奇;呼图壁县“乡村春晚”网络点击量破亿,网友刷屏“这才是新疆真实模样”2024年《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启动修订,首次将“数字扫描、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写入条款,并明确文旅融合、研学教育等活化路径等,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文旅融合的内涵,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文化润疆理念深入人心,在文化交融互鉴中凝聚价值共识,引导各族群众筑牢中国心、中华魂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华章。

  循大道,至万里。从北庭都护府的唐代文书,到今日庭州大地的“嵌入式社区”,昌吉州用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茶馆里共饮的一碗三炮台,是社区广场上共舞的一曲麦西来甫,更是每个昌吉人DNA里的文化密码。在这里,各民族像天山雪水融成的河流,铸就成了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