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伪造商品毁损图恶意退款?涉嫌违法!
字体:
A+ A. A-近期,部分买家利用AI制作假图申请“仅退款”,引起不少商家在网上吐槽曝光,也引发网友热议。
消费者该行为是否涉嫌违法?电商平台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AI伪造产品破损图申请“仅退款”
平台自动过审致商家损失
一般正常情况下,买家如因商品质量问题申请“仅退款”,商家会要求拍照或拍摄视频证明商品损坏,并让买家销毁商品,以防止恶意退款行为。但一些买家却动起了歪脑筋——利用AI工具对产品照片进行“伪毁损”处理。
例如,将原本完好无损的袜子、杯子、玩具等图片,用AI处理成“碎裂”“破损”“有瑕疵”的样子,然后提交售后申请。这些图的商品与商家寄出的产品图几乎一致,只是加了裂痕或污渍滤镜,真假难辨。
更让商家郁闷的是,即使识破了买家的AI假图,有的平台仍会自动审核通过退款申请。
这意味着,只要买家上传了“看起来合理”的图片,不论真假,平台可能就会跳过商家审核直接退款处理。而一旦“仅退款”申请通过,商家不仅没收回商品,还损失了运费与货值。
此类行为是否涉嫌违法?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消费者通过AI伪造商品有问题的图片申请退款具有主观上欺诈的故意,客观上造成商家或者平台陷入错误的认识,最终导致商家向其退款,消费者收获了不正当的利益(货款),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消费者的行为还可能涉嫌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罪。消费者通过AI伪造商品有问题的图片申请退款属于虚构事实,最终达到非法占有货款的目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之规定,消费者的行为如多次或者单次占有的货款达到3000元,明显符合诈骗罪的构成。
平台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及商家
该如何应对?
监管部门可从三方面推进治理——
电商平台需从规则、审查、技术等维度强化管控——
完善交易规则,对“仅退款”设置限制,避免消费者用伪造图片申请退款;
同时细化退款申请的审查标准与流程,不能仅依赖AI客服,需增加人工审核投入;
适当延长审查时间,既能充分核查消费者申请的合理性,也能给商家充足的时间发表意见、提供证据;
还需加大技术防护力度,通过技术手段验证上传图片与原始商品的一致性,拦截伪造内容。
商家也可主动作为,降低风险——
优化售后流程,明确退款规则,要求消费者提供清晰、完整的退款证据;
从源头留存商品质量证据,对货物从打包到发货的全过程录像,以此证明发货时商品质量完好;
与AI服务提供者建立沟通渠道,若确认消费者提交的问题图片是隐藏标识的AI生成图,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节严重时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