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庭州 | 扎根职教卅余载 甘为星光引路人——我的“硬核”书记之路
字体:
A+ A. A-马桂芳/口述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耿雅薇整理
我叫马桂芳,今年55岁,是一名在新疆昌吉职业教育战线奋斗了三十多年的老党员。从1991年走出昌吉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到站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分院书记的岗位上,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深深烙印着对这片土地和教育事业的热爱。
2020年马桂芳参加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表彰留影。图片由马桂芳本人提供
从化学讲台到“硬核书记”: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回想这三十多年,我的身份在不断转变:从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到基础部(思政部)副主任、旅游系副主任、副书记、机械系书记,再到护理分院书记、药学与医学技术分院书记。每一次岗位的调整,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更大的责任。我始终记得,2000年进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后,我深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并参加了新疆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修班,只为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服务学生。
2020年12月,我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1年7月,获得自治区党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身后整个团队发扬学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三特别”精神的最高褒奖。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常说我交出了“硬核书记的硬核成绩单”,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奋进与创新突破。
护理分院的日与夜:2500多个孩子都是我的牵挂
2013年7月,自治区整合三校组建新的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我受命离开熟悉的基础部(思政部),来到了当时全院规模最大、挑战也最大的护理分院担任书记。近50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50%,而教职工和辅导员配置却存在巨大缺口,压力前所未有。
但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我坚持以加强师生队伍建设、完善制度、锤炼作风为核心,把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作为打开局面的关键。班级多、班主任紧缺?那我就亲自上阵,担任了人数最多的2014高护(1)班班主任,同时肩负分院书记的重任。教室、宿舍成了我的“主战场”,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时刻牵动着我的心。
马桂芳冬至和师生一起包饺子。图片由马桂芳本人提供
当得知维吾尔族学生帕那儿、汉族学生张雅君身患重病且家庭困难时,我的心揪紧了。我立即倡议并指导支部、团组织发起爱心捐款,分别筹得7241.1元和7000元。虽然自己经济并不宽裕,我也带头捐出了500元。为多名住院学生跑前跑后办理手续、垫付费用,为困难学生提供药费、御寒衣物,看望生病或生产的教职工,为困难职工调整岗位……我坚信,只有真心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把同事当家人,才能凝聚起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听到学生穆耶赛尔说“马书记像亲妈妈一样呵护我们”,看到米克热依在留言册写下“您教会我们团结与集体的意义”,古丽热米形容我是“生命的灯塔”,听到分院老师说“有马书记在,我们工作就安心放心”,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党建引领与业务精进:双带头人的硬核答卷
在抓管理、带队伍的同时,我从未放松对自身业务能力和党性修养的要求。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我也坚持每周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以身作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科研方面,我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14篇,完成教科研项目20多项。
马桂芳工作照。图片由马桂芳本人提供
在党建领域,我倾注了更多的心血。2017年初,我所在的支部成功创建成为自治区级、教育部级高校样板支部。我领衔成立了自治区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昌吉州“马桂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我负责的健康服务专业群建设项目成为学院获得自治区优质院校的三大建设项目之一。看着老年服务与管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在区州、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作为学院唯一同时建设通过自治区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自治区、教育部两级样板支部的负责人,这份责任与荣光,鞭策着我不断前行。
银龄再出发:余热映初心
今年,学院启动了专升本和“银龄计划”,返聘部分优秀退休教师帮带年轻人,得知自己也在返聘之列,我深感荣幸,更觉责任重大。这既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许。
三十余年职教路,从青丝到华发,我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用真心守护学生成长,用实干践行党员初心。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倍加珍惜这份“银龄”荣誉,继续发挥余热,将“三特别”精神传承下去,为培养更多扎根边疆、服务社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眼里的星光,就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