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党建 > 党建要闻

力量生于团结——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在昌吉州引发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2024-04-19 10:39:46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左晓雨)

  4月15日,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各项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昌吉州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主线意识,不折不扣推动全会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引领推动全州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把准政治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今年年初,昌吉州党委将“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行动”作为“十大典范行动”之一,列在首要位置,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

  “我们将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牵头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六大建设’总要求,不断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全会精神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昌吉州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何伟华表示,昌吉州将围绕建州70周年,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陈体验馆建设等,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阜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马腾说:“阜康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目标和战略任务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通过‘五个坚持’凝心、‘五大体系’聚力,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我们将以自治区全会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主线意识,不断创新工作举措,聚焦有形有感有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推进落实‘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落实‘三项计划’等方面持续发力。”

  坚持目标导向

  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强调,“坚持紧贴民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发展更多政治意义,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在战略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一条条举措求真务实,一项项部署催人奋进。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昌吉州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党组书记于峰山说,“我们将持续强化各项稳就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优化就业服务。同时,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力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昌吉州教育局党组书记赵吉林表示,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紧贴民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教育优质均衡行动,加快推进教育强州建设,今年计划建成11所公办幼儿园、4所中小学,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3000个、义务教育学位7200个。同时,还将通过与福建、山西公办名校合作办学、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激励教师十条措施落实等,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提升昌吉州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马鸿铭表示:“我们将把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紧扣工作主线抓落实,紧贴民生福祉抓落实,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实施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等‘六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以生态环保攻坚行动为引领,落实好‘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凝聚人心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昌吉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凌格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将全会精神学深悟透,团结带领科室各族医护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用扎实专业的技术、人性化的服务,为全州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要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员’,积极为科室员工、患者及家属宣传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大力宣传维护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美丽家园的理念,同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玛纳斯县第一小学副校长王芳说:“我们将紧紧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继续以德育活动为抓手,发挥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园’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成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杨鹤、刘茜、王薇,通讯员王娟、马彦芳、贾佳、赵善宾参与采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