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经济 > 要闻

一场国际会议的多重效应——中国—中亚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沸腾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4-10-15 10:16:00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9月2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承办的中国—中亚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昌吉召开。会议旨在延续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的成果,进一步强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棉花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助力区域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期3天的会议,41场高水准主旨报告,将给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什么?不妨一起走进这场大会,探寻问题的答案。

  大咖云集“脑力”狂飙

  如果说9月的昌吉州有什么关键词,那么一定是“科技”。一场场“含金量”极高的智库盛会,共同谱写出一首回响在科创天空的交响乐。

  这次会议,以“加强中国—中亚棉花产业科技交流,促进中国—中亚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我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10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共思共论,交流探讨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在高站位谋划、国际化视野以及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上显现“高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坦在致辞时指出,新疆作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尤其在棉花产业领域,新疆不仅占据国内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更在全球棉花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作为中国面向中亚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备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文优势,特别是与中亚国家相似的自然环境与气候资源,为双方在棉花等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付广表示,通过不断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棉花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可以提升中亚国家棉花产能,助力农民增收,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国内粮棉用地的矛盾,拓宽原棉进口渠道,稳固并增强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向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纳玛佐夫·沙德曼、塔吉克斯坦农业科学院院长萨利姆佐达·阿蒙诺罗、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院院士科斯塔科夫·阿曼迪克颁发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荣誉教授聘书。

  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徐卫林、张献龙,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付广、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纳玛佐夫·沙德曼、哈萨克斯坦农科院院士科斯塔科夫·阿曼迪克等20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智慧农业技术促进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等主题做了主旨报告。

  陈学庚深入阐述了智慧农业技术如何促进我国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徐卫林聚焦棉纺产业与棉花标准发展的适配性研究;张献龙围绕面向区域需求培育棉花新品种展开论述;李付广详细介绍了中国棉花及与中亚合作基础;纳玛佐夫·沙德曼从乌兹别克斯坦棉花选育和种子生产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棉花产业的现状与广阔发展前景;科斯塔科夫·阿曼迪克分享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棉花种植业概况。

  作为会议的一大亮点,此次交流会特别设置了青年科学家论坛。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的21位青年学者,聚焦棉花病虫害防控技术、棉花生产数字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棉花“碳达峰、碳中和”实践等科技前沿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科技兴棉“智”涌棉田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南、北、东三大主力产区中,位于天山北坡的昌吉州有着一席之地。

  9月28日,在位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农高区)的西部中心老龙河试验基地,一望无际的棉田陆续吐絮。棉田里铺设的灌溉管道纵横相连,每根管道都铺到棉花根部,每个节点都安装着阀门开关。田埂上,观摩的院士、专家、学者向阳而立,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热烈探讨。

  西部中心成立于2017年9月,锚定新疆农业强区建设整体目标,聚焦水资源利用、戈壁农业、生物安全、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问题,围绕粮油、棉花、果蔬、畜产品等产业集群强化科技支撑。

  作为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昌吉农高区承载着新疆乃至全国棉花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绿洲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为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昌吉农高区高标准打造了3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近三年,集成引进智能水肥一体灌溉、高油酸花生、奶牛饲料高效利用及精准饲养等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383项;在全疆率先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进“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布局,搭建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农机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水利服务平台、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等,无人机飞防、无人机导航作业、智慧灌溉等技术在全疆各地州广泛应用;依托中国农科院小麦、玉米、棉花等产业专家团队,在昌吉州及全疆建立了32个工作站、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提出“促控结合”的分类管理措施,全力支撑新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昌吉州通过实施粮棉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州棉花普遍长势良好。昌吉农高区依托西部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及区州农业技术专家团队,今年在老龙河核心示范区建立超高产示范田,以特早熟高产高质抗逆性强的“中棉113”为主导品种,集成配套“宽早优”综合植棉技术、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治、加厚地膜等先进技术,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种植、管理等各环节精准防控,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配套,全面推进集成技术应用,促进示范区、辐射区棉花单产大面积提升。

  科研合作成果丰硕

  据昌吉州党委副书记、中国农科院西部中心(科技援疆指挥部)主任、党委书记(总指挥)高雷介绍,2023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西部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会上发布了面向中亚合作的《昌吉宣言》,揭牌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搭建推动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业科技联合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引育、技术输出以及成果推广的合作平台,助力中国与中亚农业全方位深入合作和高质量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不断拓宽和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实施了多项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此次中国—中亚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各国专家学者如同知识的使者,共分享了41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涵盖棉花产业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包括棉花育种的前沿探索、病虫害防控的创新策略、栽培技术的优化升级、纺织加工的工艺革新等,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棉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更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次会议,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中亚在棉花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棉花产业迈向更高台阶,为双方合作共赢开启新的篇章。

  会议中分享的众多科研成果和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吸引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望推动棉花种植、加工、纺织等全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为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支持、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昌吉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支点,被自治区赋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的使命任务,经济总量稳居全疆第二。昌吉州坚持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领跑全疆。

  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举院援疆”,积极推进西部中心与昌吉农高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引进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分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有粮食作物增产增效、高品质棉花生产、戈壁生态农业、林果提质增效、作物生物安全、畜禽健康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16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先后实施50余项重点科技项目,成立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在棉花种质种源、生产技术模式、纺织服装下游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实施棉花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有望创全国棉花百亩方单产最高,为昌吉州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翅膀,助力新疆乃至西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也为昌吉州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互鉴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