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12月16日,昌吉州“创新驱动 质引未来”新闻发布会举行,重点介绍了昌吉州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情况。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就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昌吉州建成新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全疆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问:昌吉州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方面是如何布局的?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昌吉州是全疆同时拥有准东开发区、昌吉高新区、昌吉农高区三大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实现县市全覆盖的唯一地州,也是全疆同时拥有两个“国之重器”的唯一地州。
第一个“国之重器”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投资7.2亿元,国家在新疆布局的首个重大科学设施——110米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简称“QTT”)。由于这台射电望远镜建在奇台,按照惯例它被称作奇台射电望远镜,奇台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精度最高的百米级360度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为引力波、快速射电暴、黑洞、暗物质、天体及生命起源等天文前沿领域探索搭建世界级观测平台,使我国在航天器精密定轨、数据接收与传递等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比肩世界强国,对中国天文科学研究发展必将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目前,奇台射电望远镜项目整体进展顺利,望远镜总控与天文观测软件、超宽带高保真信号采集和处理已进入实验开发阶段,已完成轨道圈梁合拢,中心塔建设和建筑屏蔽工作,天线系统已进入全面安装阶段,有望在2028年建成投入使用。
第二个“国之重器”是昌吉州人民政府投资1.3亿元,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的“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是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目前其建筑主体已顺利竣工,整体进入二次装修阶段。“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的建立,将面向中亚布局生物安全防控网络,统筹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重点开展生物安全战略研究和技术研发、集成和转化,力争突破当前遇到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全面提升我国西北绿洲农业生物安全技术支撑能力,为我国西北五省三分之一国土筑牢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的生物安全“科技绿盾”,有力支撑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精准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据“十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高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比如,我们聚焦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启动建设由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领衔,天池能源牵头,潘一山、康红普等4名“两院”院士参与,联合疆内外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全疆唯一的自治区级“新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地质评价、二氧化碳产品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相继建成“中国—塔吉克斯坦煤电能源清洁转化及高效综合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中心”“新疆作物基因编辑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172家,吸引2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参与我州创新发展,在全疆首创棉花基因编辑体系,攻克准东高碱煤气化、煤炭清洁燃烧等一批产业技术难题,综合提升了我州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问:昌吉州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佘育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今年来,我们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行动为总抓手,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标志性成效。
我们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国家、区、州、县项目“四级联动”机制,针对我州重点产业“卡脖子”问题,组织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了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110项,争取上级资金2.02亿元,实现重点产业链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覆盖。比如,在工业领域,我们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新疆大学等疆内外高校院所,重点实施了“准东煤掺配燃烧关键技术研究”“绿氨合成与掺烧成套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准东高碱煤燃烧结焦、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等技术难题,特别是引进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团队,开展“准东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攻克准东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系列技术,带动准东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液化制油等现代煤化工百亿元项目投资,有效提升煤炭清洁转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农业领域,我们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施了“新疆棉花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干旱荒漠绿洲智慧农业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双30A’早熟机采棉品种选育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黄羽肉鸡和生猪产业集群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了优质棉大面积高产、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智慧农业、畜禽产品工业化转换等一批制约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玉米抗旱基因转化体生产性试验,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宽早优”植棉模式、玉米高产密植精准调控、小麦精量穴播等一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作物不断刷新高产记录,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累积示范推广面积187.8万亩,申报发明专利、软件或知识产权168项,为昌吉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强化高企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问:昌吉州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方面情况?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佘育生:近年来,按照州党委决策部署,州科技局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凝聚市场合力,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分类施策,帮助企业在创新中加速成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造新环境。我们在全疆率先出台《昌吉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昌吉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企业创建高企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我们大力实施高企倍增行动,组织州直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建立梯度培育、三级包联帮扶和月调度机制,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培育。全州高企达到277家,较去年增长34%,知识产权拥有量3041项,全州高企贡献了95%以上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0%以上的规上工业增加值、70%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和90%以上产学研技术合作,高企已成为昌吉州产业链上名副其实的创新“主力军”。
三是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新跨越。我们建立高企培育库,构筑“众创空间—孵化器—园区”孵化链条,加速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州创新创业平台在孵企业(团队)823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3家,着力壮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
拓展科技创新合作广度和深度
问:昌吉州在拓展科技对外交流合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昌吉州作为新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积极融入新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我们抢抓机遇,放大优势,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科技创新开放格局,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四方合作”成果丰硕。我们持续深化“四方合作”机制,用好1亿元“两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今年以来,49名“两院”院士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先后来昌考察调研,4名院士牵头实施自治区“两区”院士项目;向州内企事业单位推介发布中国科学院系统、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能源化工、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成果314项;促成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与宜化化工、敦华绿碳等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项目3项,特变电工和清华大学签署“能源电力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合作协议,成功与深圳市、福建省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深圳市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训班,推动150余家企业与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共同举办第五届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年会和首届北疆科技创新对接交流会。
二是“科技援疆”亮点频出。落实与福建省、山西省“十四五”科技援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共建“准东厦大研究院”“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投入4000万元援疆资金,实施昌吉州科技馆、阜康市科技馆提升改造项目,与福州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实施27项科技合作项目,在生物基新材料、纺织服装、菌草种植、农机装备等领域实现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深化“组团式”援疆,引进15个“小组团”援疆团队、80余名疆外专家来昌服务,山西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援疆团队立项自治区级“小组团”援疆示范点。选派百名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实施“丝路同源·智惠闽昌”智力援疆项目,助力昌吉州乡村产业振兴。
三是“国际合作”再开新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发挥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主力军作用,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中亚农作物种质改良推广科技创新院”“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中乌、中塔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将昌吉州打造成为面向中亚、辐射“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搭建中国与中亚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交流平台,推动州内企业与中亚4个国家15家科研院所签署22项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成功举办“中国—中亚棉花产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中亚国家棉花生产管理研修班”,20位中外院士专家围绕棉花产业提质增效进行主题报告,36名中亚学员来昌培训,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打造科技成果全链条促转化“昌吉模式”
问:昌吉州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怎么样?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昌吉州始终坚持需求拉动、供给驱动双向发力,充分发挥“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机构作用,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今年来,我们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推动“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连接。自该中心运行以来,注册企业289家、高校134家、技术经理人178人,发布科技成果486项、技术需求171项,推动昌吉州企业与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线上技术交流对接96场次,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亿元,服务覆盖乌鲁木齐、伊犁等9个地州市,立足昌吉、带动全疆的辐射效应成效显著。比如,我们支持泰昆集团、中粮屯河、九圣禾种业等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产业研究院、生物育种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转化应用了“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情信息空天地高精度高时效智能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饲料原料有效养分动态预测”“优质酸奶的乳酸菌发酵剂”等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产业推广基地148个,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466项。宋美珍团队创造棉花百亩攻关亩产750.3公斤高产纪录;李少昆、梁晓玲等团队创造出玉米最高亩产1663.25公斤,连续7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一项项科技成果为全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