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网
□中国昌吉网实习生 马军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胃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月9日是第20个“国际护胃日”,今年的主题为“胃爱行动,健康‘肠’伴”。为了提高公众对胃部健康的重视,4月9日,记者采访了昌吉州中医医院内四科主任丁国宁,请他为大家详细解读如何科学护胃。
胃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丁国宁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近年来胃病的发病率高达80%,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常见的胃部病症包括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胃溃疡等,而胃癌更是胃部疾病中最为致命的一种。在中国,胃癌发病率占全球的42%,居民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幽门螺杆菌已被明确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更为严峻的是,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大于90%,而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0%。
丁国宁表示,从日常接诊的情况来看,胃部疾病患者数量众多,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许多年轻人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早早地就受到了胃部疾病的困扰。“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天都在辛勤地工作,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呵护它,就很容易让这台机器出现故障。”
不良习惯是胃部“大敌”
谈到导致胃部疾病高发的原因,丁国宁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主要的“元凶”。
饮食不规律危害大: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保证规律的饮食。不吃早餐、午餐随便对付、晚餐暴饮暴食的情况屡见不鲜。“胃是有自己的生物钟的,到了该进食的时间,如果没有食物进入,胃酸就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如此,很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丁国宁说,“而暴饮暴食则会让胃在短时间内承受过重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
高盐、辛辣食物刺激胃黏膜:不少人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高盐和辛辣食物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和幽门螺杆菌的侵蚀。辛辣食物则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胃黏膜糜烂。“特别是本身就有胃肠疾病的患者,更要控制高盐和辛辣食物的摄入。”丁国宁提醒。
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细菌可以在胃内生存繁殖,破坏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丁国宁表示,中国居民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像家庭聚餐、共用餐具等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因此,推广公筷分餐制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风险。”
精神压力影响胃功能: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屏障减弱,进而引发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胃其实是一个很‘情绪化’的器官,情绪的波动对胃功能的影响很大。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在经历重大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压力后,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丁国宁说。
科学护胃有妙招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呵护自己的胃呢?丁国宁给出了以下建议。
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每天可以分成5—6顿进食,避免一次进食过多。这样既能减轻胃的负担,又能保证身体的能量供应。
多吃“天然胃药”:秋葵、猴头菇、卷心菜等食物被称为“天然胃药”。秋葵中含有黏液蛋白,能保护胃黏膜;猴头菇具有健脾养胃、安神的功效,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卷心菜富含维生素,有助于促进胃黏膜的愈合。
避免刺激性食物:要忌空腹吃酸,像柠檬、山楂等酸性食物,空腹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同时,也要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因为它们含有咖啡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
生活防护不可少
饭后适当活动:饭后30分钟内不要躺卧,以免胃酸反流。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胃的伤害极大。酒精会直接腐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吸烟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影响胃黏膜的修复。
注意腹部保暖:胃部对温度比较敏感,要注意保持腰腹温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或晚上睡觉时,可以适当热敷胃部,有助于缓解胃部痉挛,促进血液循环。
情绪防护同样重要
学会调节情绪:要认识到情绪对胃健康的影响,学会通过各种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冥想、瑜伽等,缓解精神压力。
腹式呼吸放松身心:每天进行10分钟左右的腹式呼吸,能够放松自主神经,减轻焦虑情绪,对改善胃肠功能也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方法是: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放松全身,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慢慢吸气,让腹部隆起,感觉气息充满整个腹部,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感受腹部逐渐收缩。
中医特色护胃方法
丁国宁还介绍了一些中医特色的护胃方法。
穴位按摩
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中医有 “肚腹三里留” 的说法,意思是凡是腹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来缓解。每天用手指按压足三里穴5分钟左右,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是胃的 “募穴”,对胃部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以通过艾灸中脘穴来缓解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容易引发各种胃部疾病。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脾益气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山药、茯苓等。此外,对于因情绪压力导致肝气犯胃的患者,可以用玫瑰花、陈皮等代茶饮,起到疏肝和胃的作用。
猴头菇养胃汤:材料包括猴头菇、山药、排骨等。将猴头菇泡发后洗净,与山药、排骨一起放入锅中炖煮。这道汤具有修复胃黏膜、健脾养胃的功效,适合大多数胃部不适的人群食用。
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加水煮10—15分钟即可饮用。姜枣茶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合胃寒人群,表现为胃部怕冷、喜欢喝热饮、吃凉食后容易胃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胃热者(如经常反酸、口苦)忌辛辣温补,可改用蒲公英茶。
及时就医,定期筛查
丁国宁强调,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胃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
胃痛、胃胀:饭后不适或空腹时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能是隐痛、胀痛、刺痛等。
反酸烧心:感觉胸骨后有灼热感,尤其在夜间或弯腰、平卧时明显。
食欲骤降:对食物失去兴趣,没有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恶心呕吐:尤其是晨起或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黑便/呕血:黑便可能是胃出血的表现,呕血则更加危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的人群、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患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的人群等,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应行胃镜筛查,初次检查无异常者每2—3年复查一次,有异常者遵医嘱定期复查。同时,血清胃功能检测也有助于早期发现胃部疾病。
丁国宁呼吁,要重视胃部健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呵护我们的胃。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只要平时多关注胃的健康,积极预防,就能降低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拥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