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教育 > 学生作文

“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中学组二等奖 | 寻根

发布时间:2025-03-05 11:39:27 来源:昌吉日报

  □昌吉州第一中学高一(8)班  郭昕彤

  人有其本,麦有其源。

  ——题记

  去俄罗斯旅游的舅舅回来了,饭桌上,他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他见到的奇闻趣事:“真是天大的奇事,我在俄罗斯的一家饭店吃饭,觉得面食特别筋道,就问老板用的什么面粉,老板拿给我一看,你们猜怎么着,竟然是咱奇台的面粉!”一桌人的眼中闪过了惊讶,随后是藏不住的骄傲。

  我们是一个来自奇台的家庭,虽然搬到昌吉市许多年,但那片故土仍是我们心中最特别的存在。家里长辈提议,“正好,趁着孩子暑假,回去看看吧。”随后,一行人便踏上了盼望已久的归乡之路。

  路上,爸妈激动地聊着儿时的故事,回忆着那深深藏在心里的故乡的模样。爷爷奶奶同我坐在后排,静静听着不说话,显得有些特别。但我清楚地知道,他们对奇台思念得更深,盼望得更久,也更期待见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是他们眼中泛起的阵阵涟漪告诉我的。爸爸说刚搬到昌吉时,我还没出生,那时他们经常走这条路。时隔多年,再次走上这条回家的路,还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心情。不同的是,路旁的荒滩似乎摇身一变,都变成了菜地、玉米地、麦地……

  “哇!看来咱奇台的小麦真的出名了。视频上说奇台的小麦好几项指标都是全国第一,还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今天回去一定要吃一吃奇台的拉条子。”妈妈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大黄山服务区到了,我们歇会儿吧。”进了服务区大厅,几年前零零星星的商品展区如今已琳琅满目。一转头,我看见了“奇台面粉”几个大字,像是看见了熟人似的,赶忙叫妈妈来共享这份骄傲。忽地听见爸爸在跟别人说话,走过去一看,是位衣着朴素的男子,看起来上了年纪,皮肤黝黑、布满沟壑,手指粗壮、满是伤痕,头发花白、略显稀疏。爸爸介绍:“这个爷爷是你爷爷的朋友,也是咱奇台的,之前是农民,可能干了。”老爷爷笑了笑说:“老啦,老啦,现在干不动了,让儿子替了我的班。”“您儿子还在奇台吗?”“是呀,我这不回去找儿子嘛。”“太巧了,我们今天也是回奇台的。”在老爷爷的热情邀请下,我们答应同他一起去他家的麦田里转转。

  路途虽远,但并未消磨掉我们对故土的牵挂与热情。快到目的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地一览无余,我趴在车窗上久久未回过神来。金色的麦田延伸至天际,像是金色地毯。微风吹过,麦浪滚滚,甚是动人。老爷爷一路带着我们到了他家的地头,下了车,一股淡淡的麦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心安宁、恬淡平和。我小心翼翼地走进麦田,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摇曳的麦穗。阳光下,麦穗粒粒饱满,闪耀着诱人的光泽。走到麦田中央,我停下了脚步,闭上了双眼,感受着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温暖和亲切,回头寻找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他们也同我一样,陶醉在这片麦田里。

  “你们好!你们好!”一个响亮而有活力的声音响起,是老爷爷的儿子来了。令我诧异的是,这位叔叔并未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如果不说,一定没有人猜得出他是一位农民。他衣着虽不华丽,但整洁大方;皮肤虽不水润,但并不粗糙黢黑。他手上拿着个皮包,匆匆向我们走来。“不好意思啊,让你们久等了,刚有个客户打电话要签合同耽误了。”我恍然大悟,新时代农民早已接班,老爷爷与儿子站在一起,则像是新时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接轨。奇台的小麦近年来“上天入地”,让全国各地都知晓了它的名字。而奇台小麦之所以能走出全国,走向世界,正是因为有这一代代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农民,年复一年地在麦田里劳作。“麦田守望者”是对他们最好的称赞。

  总算是到了奇台,我们像是在外奔波许久的游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大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爷爷奶奶潸然泪下。这是无比热爱的故乡,深切思念的故乡,期待已久的故乡。进入两捆麦穗相迎的拱门,我们来到了腰站子村。腰站子村历史上曾是奇台老县城通往今奇台县城的重要驿站,赶车的人到了这里人困马乏,驻足吃饭。如今,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为了领略独特的麦田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专程而来,住特色民宿,吃一盘拉条子。在小麦产业的带动下,腰站子村年接待游客量达六万人次,在全疆开办了五家“腰站子面馆”连锁经营门店,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腰站子村的发展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力量。不仅是我们,奇台的每一个儿女都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为家乡的进步而骄傲。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麦田对于家乡的意义,只是单纯觉得它很美。这次寻根之旅,当我再次站在麦田边,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美丽与温暖,更是其生命的力量。

  指导老师:张芮(该作品获“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中学组二等奖)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