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阳开 弘毅酬壮志——记全国名老中医何复东

发布时间:2021-09-14 11:48:07
来源:昌吉日报

字体:

A+ A. A-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初秋,阳光透过窗棂,一缕缕地洒满了诊室,淡淡的中药味在空气中弥漫。一位老者正在认真地为患者把脉,每接诊一名患者,他都要详细询问,叮嘱注意事项,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压榨”到最少。

  他,就是全国名老中医何复东。年近八旬,仍坚持一线坐诊。

  青年时,他远离家乡,来到新疆,胸怀一颗炽热的心走上从医路;中年时,他信念坚定,默默浇灌昌吉中医药发展沃土;老年时,他杏林春满,淡泊名利,不懈耕耘和攀登,用赤诚初心守护群众健康……

11.png

    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何复东就看书学习。               记者  王薇  摄

  何复东从事中医事业58载,党龄41年,历任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首任院长、州中医医院内科主任,是全国第五批和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领衔人、昌吉州首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领衔人。

  他曾说:“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何复东学习一生,不懈奋斗,运用精湛医术奉献一片丹心,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心怀感恩,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医者初心 为民情怀

  何复东为人谦和,温文尔雅,吐字清晰,思维灵活,无论是自己何时从医、何时退休,还是昌吉州医疗卫生界的大事或国家有关中医药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说起自己与中医的结缘,他笑称是命运使然。

  何复东的太祖是清末秀才,一生专事教学,教学之余行医治病,其祖父跟随在左右,也学习了一些医术。

  从小随祖父上山采药,何复东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少年时期两次生病的经历,令他感触颇深,从此立志要学医。

  “我要奔赴远方,在茫茫戈壁滩,建设美好的新疆……”何复东至今仍记得195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写下这段文字时,他胸怀壮志。

  告别了亲人,离开家乡湖南,何复东第一次坐上汽车、火车,来到了祖国大西北,就读于新疆中医学校首届大专班,由此踏上了从医的漫漫征途。

  1963年,何复东学成毕业,与35名同学成为新疆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当时,我的老师朱馨伯说,‘你们是36支毛瑟枪、汉阳造步枪,杀伤力强。’警示我们不能把人治坏了。”何复东陷入回忆,脸上露出笑容。

  何复东早年师从张绚邦、陈苏生等新疆名医,继承其辨证论治思想及临证经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心脑血管疾病、肺病、脾胃病、经络肢体病证等尤为擅长。

  “三副药不见效,就请另找医生治疗。”在何复东的案头写着这样一句承诺。他要求自己,中医不是慢郎中,用药也要见效快。

  “治疗无效还让病人慢慢来,无疑是图谋人钱财,害人性命,这是医家之大忌。”何复东说,写在案头的承诺不仅是对患者负责,更是对医者的鞭策。

  尽管在中医界赫赫有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何复东却有着儒雅风趣的一面,他与同事、患者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何复东问诊时会用风趣的语言开导患者,还热衷于将自己的养生经验分享给大家。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何复东的初心,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他决定跟随党,为人民服务。1980年,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医学兴国付出一生。

  58年来,何复东沉浸在钟爱的医学事业中,不忘初心,执着那份诊疗中的精雕细琢,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医学事业。耄耋之年,他仍谨记着幼时太祖的叮嘱:“病人要紧。”

  对党忠诚 勇担使命

  “院领导不用担心我年龄大了,党员的初心应该在此时体现,入党的誓言应该在此时兑现,我已做好准备,只要有病人,我一定随叫随到,请组织放心……”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2020年迎春的脚步,春寒料峭中,一幅最美逆行者的人物画卷徐徐展开,何复东主动请缨,递上“请战书”成为其中一幕。

  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责无旁贷。此时,他胸前的党员徽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疫情防控期间,何复东将参与研制的益肺解毒汤,免费提供给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服用,并在全州各县市医院推广,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优势。

  7月1日,何复东和同事们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实况,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禁心潮澎湃。他向党组织再次交纳1万元党费,表达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与热爱,这是他连续第七年交纳特殊党费。

22.png

 9月3日,在州中医医院病房,何复东为患者把脉。        记者  王薇  摄

  何复东说:“我有今天的成绩要特别感谢党组织多年的教育培养,让我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医生。虽已步入晚年,我仍要发挥余热,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用一生报答党的培养。”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何复东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集中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每天清晨,他坚持翻阅《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报刊书籍,并在报刊书籍的空白处写满了注解。

  虽然已退休20年,何复东依然活跃在医院,利用每周三天的时间坚持坐诊、教学,凭借精湛的医术,为患者祛除病痛,收徒带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悉数传授。

  2019年,在何复东的建议下,州中医医院将何复东的22万元酬金用来奖励热爱中医、勤学钻研、对名医传承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何复东的不少患者,都是四处求医无果后,最终找到了他。

  一位下肢瘫痪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被妻子背进了医院,几个月的求医经历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更让患者陷入了绝望,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何复东一边安慰他,一边仔细研究病情,确定了病因病机,在处方里逐步加大马钱子的用量,一个月后,患者被治愈。

  一个人的坚守是为了更多人的欢喜。在行医过程中,何复东与患者之间的暖心故事可谓不胜枚举。何复东说:“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医者仁心。”

  守正创新 走向世界

  200册粘贴着各类中医学学术文章的笔记本,是凝聚着何复东心血的“宝典”。

  自1988年以来,何复东每年花费近万元订阅有关中医的报纸和杂志,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剪下来,慢慢积累成册,在他家中还有上万本藏书。治病、带徒、著述这三项工作是他晚年生活的主旋律。

  穿上了白大褂,不仅要有悬壶济世的仁心,还得有治病救人的妙术。何复东对自己要求严苛,干到老、学到老是他的座右铭。他常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钻研医术,没有终点。

  多年来,何复东精研医术,悟性极高,博学强记,临证善于发挥,常常独出新意,遇危殆之症,总能化险为夷,令患者转危为安。

  作为老医生,何复东临床经验丰富,对年轻人毫不吝啬,言传身教,带出了十余名优秀的中医医师。“中医要薪火相传,老中医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要尽可能地教授给更多的人。”何复东说。

  为了总结自己近60年的从医经验,何复东撰写出版《中医人体阴阳实质论》《何复东学术思想经验集》等专著,与大家分享他行医多年总结的宝贵经验。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下发,又一次将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

  提到中医药创新发展,何复东总结了十二个字: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何复东说:“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要有‘回溯本源,回归本位’的思想,并不断借鉴吸收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从中医药的角度提出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医人更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将传统的中医药与创新科技相结合,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

  中医药学蕴含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经验被世界很多国家认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威力。

  “当前,中医药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何复东说,“我们要把高等教育和传统的师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中医药功底扎实的中医人才,让他们在中西医结合中发挥特殊作用。”

  漫漫从医路,何复东上下求索,问道中医,方觅得心中本宗。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吾虽老暮,筋骨尚健,老骥暮年,壮心不已,夕阳余晖,仍旧奋蹄。”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