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克达拉》剧照。
10月25日,电影《阿克达拉》新疆首映仪式现场,影片《阿克达拉》导演张忠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记者 巨海成摄
10月25日,电影《阿克达拉》新疆首映仪式现场,主创人员与现场观众分享创作感受及拍摄故事。 □记者 巨海成摄
编者按
10月25日16时30分,电影《阿克达拉》(原名《援疆干部》)新疆首映仪式在昌吉举行。首映仪式后,《阿克达拉》先后在电影取景地奇台县、木垒县、玛纳斯县进行放映,引起社会热议和群众的广泛关注。电影讲述了在新疆阿克达拉的棉田里,一个患有耳疾的小女孩古丽,总是看见老爷爷李怀河为稻草人系上红纱巾,好奇的她想和爷爷交换一个秘密,却因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深情往事。
《阿克达拉》的摄制、公映,既是文化援疆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以电影艺术方式宣传、推介昌吉的一次大胆尝试。昌吉州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创作推出更多具有昌吉特色、昌吉气派的文艺精品,持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示昌吉形象,提升昌吉知名度、美誉度。
导演张忠:让世界了解昌吉故事
中国昌吉网(记者 许乐)
“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电影人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新疆棉花在国际社会上广受关注,《阿克达拉》讲述的就是棉花种植的故事。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优质的新疆棉花。电影主要拍摄地昌吉州就是新疆优质棉主产区之一。‘阿克达拉’意为白色的原野,在白色的田野上种植出白色的棉花,这本身就是个奇迹。”10月25日,导演张忠在电影《阿克达拉》新疆首映仪式上说。
张忠介绍,15年前,自己就开始关注援疆干部这个群体,但因缺乏援疆故事的素材,只得搁置。直到2019年,他看到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总领队吴玉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援疆干部》,心中又燃起了创作激情。此后,张忠为筹备影片40多次来到新疆,对口援疆工作给新疆带来的巨大变化,新疆的自然景观和多元文化,给予影片更多的生命力。
“在小说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二次创作,影片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援疆到现在,讲述了几代人的援疆故事,融合了各省援疆干部身上的精神,以宏观视角,展现援疆干部无悔付出、倾情奉献的精神。通过典型化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援疆60多年、几万名援疆干部的情怀与责任,还原了真实的援疆故事。”张忠说。
为更好地还原援疆干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剧组前往新疆大部分地区进行了深入采风、考察,还多次研讨修改了剧本。经过1年多的前期筹备,2023年9月,《阿克达拉》在奇台县开机拍摄。
谈起影片拍摄经历,张忠说:“虽然有多年的执导经历,但来新疆拍电影还是让我很激动,挑战当然也不小。影片的时间跨度较长,为了复原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昌吉州就有上万平方米的布景,动用群演近万人次,工作量非常大。演员阵容上,我们邀请了李雪健、吴军、小沈阳等众多活跃在屏幕一线的演员,制片、制作的班底规模也比较大。为呈现出影片最完整的故事表达,拍摄地从昌吉州奇台县、木垒县、玛纳斯县转到阿克苏地区,再从阿克苏转到上海的影视基地,又从上海转到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地。整体拍摄、转场、制作周期都比较长,影片拍摄历时70天。”
给张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热情好客的昌吉人。“我们在昌吉州拍摄时是初秋,气温较高,常有热情的当地群众给我们送瓜果、奶茶、零食等。他们把东西放在一边,静静地看一会儿就走了。我们剧组一直被当地的父老乡亲温暖着,我非常感谢大家。”张忠打趣说:“这次新疆首映在昌吉州举办,就好像是我们来给昌吉的父老乡亲‘交作业’了。受到大家的夸赞,我们非常激动。”
在张忠看来,影片从援疆干部入手,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援疆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但展现的不仅是现在的援疆干部,更是新中国诞生后在新疆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几代人,以文化援疆促进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我有责任站在记录时代进程、塑造奋斗史诗的精神高度上,用电影艺术抒写家国情怀。”
据介绍,影片共在新疆地区开展10场点映活动。接下来,张忠还将带领主创团队前往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吐鲁番等地的点映现场。
张忠,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制作人,北京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长期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擅长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记录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导演过《燕振昌》《笑里藏刀》《长安·长安》等影片。
台前幕后的他们说——这是对援疆干部的致敬
郝春荔扮演者杜少杰:杜少杰在影片中饰演援疆干部郝春荔一角。她介绍,郝春荔与同为援疆干部的李怀河在援建阿克达拉的过程中相识相知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婚礼当天,村里突发事故,郝春荔赶去现场救援,突发的情况让她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但李怀河当时不知情,最终他选择在那里坚守了60多年。
“郝春荔这个角色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坚强,她告诉我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初心。新疆很大也很美,一个故事讲新疆是讲不完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典型来宣传好这种精神。后续还有多场点映活动,我会全力做好影片宣传,让更多人看到郝春荔,看到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援疆干部。” 杜少杰说。
李秀明扮演者赫林:“李秀明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她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三餐四季都和爱人在一起。她从陕西千里迢迢来新疆寻找爱人田顺地,但与爱人却聚少离多。这个角色是在致敬援疆干部的家属,援疆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爱人就需要在家庭中付出更多,让援疆干部无后顾之忧。”赫林说。
剪辑师方琪升:“我是新疆人,我想把家乡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剪辑的过程就是筛选素材,把它凝练成一条主线。影片原始素材有近200TB,我在制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打动观众。通过近半年的制作,最终呈现的片长不到100分钟。影片中,李雪健老师饰演的李怀河独自坐在绿色原野上的那个镜头最打动我,也希望能把这样一份感动传递给每一位观影者。”
制片人詹梦瑶:“在新疆白色的原野上种出白色的棉花是一个奇迹,电影将片名从《援疆干部》改为《阿克达拉》,与影片将棉花种植作为主线的叙事表达一脉相承,也更加艺术化地彰显了援疆工作的广泛性。我在昌吉待了140天,再回到昌吉我既激动又忐忑,希望影片能够温暖大家的心灵。”
援疆干部说——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影片主题歌词作者、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干部、昌吉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静修:“作为参与者,我亲身经历了这部电影的策划拍摄和制作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人了解支援边疆、民族团结的故事,支持和关注新时代的援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福建省第九批援疆专技人才、昌吉州妇联干部李秀云:“作为援疆干部,这个群体被关注甚至搬上大银幕,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影片中很多细节我也感同身受,昌吉人民给予我们很多的关心、关爱。我觉得昌吉需要更多援疆干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昌吉州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观影群众说——这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诠释
影片中最打动昌吉市民张露文的是当沙尘暴来临,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应对灾害的场景。她说:“援疆干部与当地群众在艰苦环境中拧成一股绳,努力建设家园的精神打动着我。这部影片不仅是援疆故事的再现,还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内涵。”
昌吉市民贺欣姣说:“我就是援疆工作的受益者,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学校、图书馆、社区、医院等各个生活场景中都有援疆干部的身影。他们把他乡当故乡来建设,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要保持对工作的热爱,服务好群众,为家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