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化新闻

2024年昌吉州青年学者论坛征文获奖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新疆北庭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优化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5 10:59:51 来源:昌吉日报

  □吉木萨尔北庭学研究院  吴利刚

  摘要:新疆北庭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厚重,古代城池遗址、烽燧驿站遗存、碑刻印章遗物、文书钱币实物、佛寺坛庙遗址、书院会馆遗迹等历史遗存广泛分布。北庭历史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的历史印证,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具体呈现。新时期做好北庭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应加强对北庭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研究阐释、创新传播载体、促进交流互鉴,建立起北庭历史文化资源地标,增强对北庭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北庭,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是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军事锁钥,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文化古道。公元60年,中央政权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军政体系,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北庭地区就处在戊己校尉的管辖之下,是中央政权统治天山北麓的中心地带,之后历经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别失八里宣慰司、北庭都元帅府、乌鲁木齐都统等军政建制的管辖。历史时期,“北庭”历史空间的形成,开始于唐代庭州的设置,发展于北庭都护府、别失八里宣慰司管辖时期,定型于清代乌鲁木齐都统时期。其核心区域范围大致以现在的吉木萨尔县为中心,与昌吉回族自治州辖地范围大致相同,以及包括巴里坤、石河子、沙湾市和乌鲁木齐部分地区。这一区域范围,其地理位置位于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狭长绿洲地带,是天然的水草丰美的草原牧场和物产富饶的绿洲平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南北农牧互动的关键区域。历史上商贸往来、民族融合、文明互鉴,为这里留下了多元的文化,深厚的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国家,民族拥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北庭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庭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史料史实等的挖掘利用,总结提炼北庭历史文化的内涵特质和北庭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在加强历史研究、丰富传播载体、推进互鉴交流中,做好北庭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北庭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加强历史研究,建立北庭历史文化资源地标

  北庭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历史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充盈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首先,要依托高质量的北庭考古工作,加强对北庭地区城址、驿站、烽燧等的考古发掘,尤其以北庭故城、唐朝墩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天山北路绿洲城池遗址,它们“以物证形式再现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行政管理,展现出新疆与中原文化共有的历史记忆与身份标识,呈现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可分割性”,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孕育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应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深化考古研究,揭示北庭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其次,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推进驿站、烽燧等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驿站的兴起和发展,是西域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以铸牢的助推器,是维护祖国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的重要时空印记。北庭驿站文化是新疆地域文化资源中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利用北庭地区丰富的驿站遗存,通过驿站博物馆的建设等措施,使蕴含国家统一、爱国主义、中华文化等历史要素借助公共空间嵌入现代社会,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有精神家园。

  最后,做好北庭历史研究成果的理论总结和阐释工作,梳理出北庭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前提下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以举办高质量新疆北庭学研讨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丰富北庭学研究内容,展示北庭历史文化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撑。通过对北庭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方位研究和展示,新时代的北庭历史文化将持续展现北庭的风土人情与精神特质,为人们打造出一道 “最北庭”的文化心理坐标。

  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北庭历史文化资源传播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寻找北庭历史文化与时代同频的契合点进行书写传播,向社会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展现北庭历史文化时代性的必然选择。“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提炼、转化、融合”。历史上的北庭政治军事人物和北庭诗词文化,是我们了解当时西域地区边疆风光、人文地理以及军旅生活、民族交融等的重要资源。从“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以看出羌笛、琵琶这些当时在西域流行的乐器与中原乐器融为一体,吸收互补,丰富了中华艺术宝库;“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反映出当时新疆地区民汉语言并用,是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式,确立精品意识,打造以北庭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型旅游线路,将北庭历史人物,北庭诗词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兼具时代色彩与“北庭印记”的作品,丰富北庭文化内涵,同时,也应积极融通传播渠道,加强数字化建设,积极构建 “报纸+网站+新媒体+视听产品”全媒体矩阵,多层次、多渠道 对北庭历史文化全面宣传推广,“要立足现代社会的特征和需求,处理好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有存在感、更有影响力和更有目标性的方式出现在国内外视野中”。努力推动北庭文化与历史真正 “走出去”。

  促进交流互鉴,增强北庭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认同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从主体文化价值需求与文化共同体价值供给关系上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构成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底色,而以新时代现实需要烛照传统,则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精神力量的关键”。因此,北庭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要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脉络、文明渊源、时代价值,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北庭历史文化资源的叙述权和话语权。

  首先,要推进北庭历史文化价值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正确阐释。北庭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多元、宗教共存、民族融合、丝路贸易的实物见证,充分说明了北庭的发展和繁荣与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历史铁证,充分彰显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好的历史素材。因此,对北庭历史文化的阐释研究,优化整合,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北庭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研究宣讲教育中,使广大群众在“走进北庭,了解北庭”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畅通文化交流渠道和机制。依托研学游活动、学术讲座、艺术展演等渠道,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文物保护、联合考古工程等机制,以及人才互访等人文交流项目,拓展北庭历史文化活动领域,建立起北庭历史文化交流对话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深化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学互鉴,更好地总结提炼北庭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发展路径。

  最后,通过氛围的营造以增强行为认同。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展示北庭历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屯垦戍边、文化交流等深刻内涵,让普通民众了解和领悟北庭历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以及打造北庭文化走廊、树立北庭历史人物名家雕塑,用好用活图书馆、北庭故城遗址、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等,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北庭历史文化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场景,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

  多元而丰富,交融而一体,这是北庭历史文化资源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也是现今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之所在。历史上,北庭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文字、绘画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北庭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呈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基因图谱”,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勾勒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展示了民族交融频繁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北庭。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激发广大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推动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