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化新闻

何以北庭:千年故城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新生

发布时间:2025-03-12 11:51:26 来源:昌吉日报

北庭故城遗址。□中国昌吉网记者  许 乐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许乐  通讯员 郑莉

  今年2月,北庭故城遗址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成为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考古遗址公园。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权威认可,更凸显了其在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这座位于天山北麓的千年古城,曾是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是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实施有效治理的实物见证。

  历史实证:

  西域治理的“活化石”

  自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人员意外发现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以来,北庭故城的考古发掘不断揭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2016年,外城墙南门出土的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和内城北门出土的具有中原特征的莲花纹地砖,印证了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2021年发现的“悲田寺”刻字陶片更是意义重大。悲田寺是武则天时期推广的社会救济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庭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郭物认为,遗址的发现表明,即便在边疆地区,唐代的社会治理体系仍能有效落地,体现了中原制度与西域社会的深度融合。

  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成为集考古、科研、保护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作为北疆唯一的点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24年,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北庭故城遗址整体呈长方形,分内外两重城,从空中俯瞰,两重城组成一个巨大的“回”字。考古专家普遍认为,内城为唐太宗时期所建,外城则是武则天为强化军事控制而扩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北庭“南控天山,北望草原”,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商贸与文化交融的中心。唐代诗人岑参在此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绝句,而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文献中的200余件北庭文书,更让这座古城的历史叙事鲜活可触。

  守护文明:

  科技赋能与法治护航下的遗产新生

  截至今年2月,北庭故城已累计修复文物110件,涵盖陶器、壁画、建筑构件等类型。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的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王云正用陶泥填补一件唐代陶盘的裂纹,她介绍:“未经修复的陶片只是一堆零散信息,唯有复原器物原貌,才能为断代研究和文化阐释提供依据。”据了解,修复后的文物不仅在当地博物馆展出,还将通过“数字北庭”线上平台实现全球共享。

  为应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2024年《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启动修订,首次将“数字扫描、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写入条款,并明确文旅融合、研学教育等活化路径。与此同时,北庭故城环境预警监测系统投入使用,通过实时监测温湿度、风蚀等数据,为遗址“体检”提供科学支撑。看护员们日复一日巡查城墙,回填动物洞穴、清理杂草,用脚步丈量着1.5平方千米的故城遗址。

  截至目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48亿元,其中,保护利用资金4.92亿元,并引入敦煌研究院等专业团队参与城墙加固。2016年,北庭学研究院的成立,则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形成跨学科研究网络。2023年,昌吉州将北庭故城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吸引年轻干部、学生群体在此开展现场教学,让历史遗产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

  活化利用:

  从学术高地到大众生活的文化共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认为,北庭故城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考古潜力无限,研究北庭、解读北庭、弘扬北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呼唤。

  2024年7月,以“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八届新疆北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北庭故城遗址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大遗址保护与北庭故城遗址保护研究、丝绸之路历史与考古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等课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自2021年启动的“数字北庭”项目,通过3D建模、虚拟漫游等技术,复原了古城鼎盛时期的街市与佛寺。现在,游客戴上VR设备,即可穿越回唐代的丝绸之路商队中。此外,昌吉州将北庭故城遗址列入研学游、历史文化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中,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公元684年,唐王朝在北庭设置了瀚海军,官兵12000余名,马4200多匹,是唐王朝在天山以北设置的最强大的一支驻统军,瀚海军守卫着大唐边疆的安全。”每逢节假日,经常能在遗址内看到一位身着铠甲、手持陌刀的讲解员为观众讲解,他便是北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刘潇。他告诉记者,讲解是研究院每位工作人员都要参与的工作,但是生硬晦涩的专业术语难以被大众所接受,所以他便尝试着穿上古代服饰,用更加通俗易懂的介绍和肢体语言展示来讲解,此外,他还在工作之余,与当地文史爱好者通过情景演绎短视频,宣传北庭故城。

  2024年,吉木萨尔县还创排了“夜游北庭”情景演绎,成功在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演出,广受游客好评。

  2025年,昌吉州计划完成北庭故城遗址6号佛寺保护性设施项目、瓮城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项目,此外,还计划将“北庭故事”融入文创产品与影视创作,让文化遗产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北庭故城的千年夯土,是历史镌刻的文明密码,更是解答“何以中国”的鲜活注脚。当数字化光影重现丝路驼铃、当唐风铠甲唤醒沉睡的戍边史诗,这座古城已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精神坐标。

  今日之中国,正以科技赋能让文物“开口说话”,更以文化自觉将边疆叙事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从瀚海军戍守的烽燧到“数字北庭”的云端,从考古探方的学术求真到夜游光影的大众共鸣,这座天山北麓的古城,恰似中华文明的一枚活态切片——既见证着过去“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更昭示着未来“中国如何成就中国”。

  古城新生,是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亦是中华民族走向深层次精神认同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