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秋阳拂过沈家沟

发布时间:2022-03-21 11:45:58 来源:昌吉日报

  严萍

  暖暖的秋阳正沿着沈家沟的小山包一泻而下,再从草尖上、从羯羊的角弯里、从晒干的玉米秆上升起,偶有山风袭面,带着一丝丝牛羊粪的味道,独具一格。

  沈家沟的味道很多,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庄稼、炊烟、暮霭,村头的金泉银泉和村后的老榆树,还有每个村民、游客及爱着沈家沟人的味道。村子在一个缓坡上,汉、维吾尔、回、东乡等6个民族580户人家散居着。

  我们的车刚在路边停下,邓淑云就爽朗地笑着迎上来打招呼。我伸出手,她却搓了搓双手,又在衣服上揩了揩,才把手伸向我。那是一双粗大、勤劳的手,皮肤粗糙,布满老茧,轻轻一握,便感受到其中的沉稳和力量。

  邓淑云在沈家沟生活了52年,她正和村里的大叔大妈们热火朝天地忙着修建小广场。言语间掩饰不住的喜悦奔涌而来:“你看那边,以前是打麦场,后来就是个垃圾场,现在我们把它修成和城里一样的小广场,还把福建土楼和石笼墙的样子做了出来。五月份鹰嘴豆、红芸豆全开花了,还有杏花、苹果花美景不断,就是一座田间花园。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农民已经不是以前的农民,生活就要热气腾腾,欢乐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的!”

11.jpg

    晨光中美丽的沈家沟。    李天仁  摄

  我欣喜于邓淑云这番“指点江山”的快语,话语虽平实,但给人的感觉,这是个有“梦”的人。确实如此,邓淑云是位一直在追梦的村妇,外表朴实,却很有想法。

  邓淑云家有五个姊妹,她是老三。她说,那时候日子过得太不容易了,家里没劳动力,老母亲又长年生病,姐姐妹妹一个都不想留在这个小山沟,全都远嫁了。以前的沈家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哪像现在柏油路铺到了家门口。为了照顾父母,她选择留在村里,嫁给了同村的小伙子,天不随人意,她又生了场大病,欠债36万元。她病好后就跟丈夫狠下心来,绝不能把日子过到人后面去,夫妻俩开始养羊,承包土地大面积种植鹰嘴豆。邓淑云说她是沈家沟第一家靠种鹰嘴豆发家致富的。

  “黄蚂蚱,绿蚂蚱,编个椅子你坐下……”几个小孩儿在空地上追逐戏耍,遥远又熟悉的童谣撞击着我的耳膜,打麦场边的枯草丛里,渠沟两旁的叶子下,到处蛰伏着黄黄绿绿的蚂蚱。正在一堆木料的钉钉铆铆里忙乎小广场建设的沈家沟木匠孟友义是位退伍老兵,在村里做了几十年木匠。孟友义的脸上满是风霜,笑容憨实又诚恳。复员后有段时间他在县城工地上打工,后来回村投身村里振兴建设。沈家沟所有的民宿、景点的亭亭阁阁全是出自他那双粗糙又灵巧的手。

  村子的另一头叫车轱辘梁,转弯处小院里粗壮的苹果树下,张国梁大爷正泡着一壶酽酽的茶,张国梁大爷泡的茶,不是用的茶叶,而是一大把枯草,浓浓的草香味四溢。热情的老人家说:“这是我们自己煮的土茶,喝喝看。”说话间,老人家沏上了茶,带着药味的茶香渐渐飘荡开来,甜滋滋的空气混杂着草木遇水的气息,顿觉身心舒畅。

  我把茶壶拿过来,取出草药看来看去,依然像是一根根枯草。张国梁大爷笑了,说就是草,是山上采的“一枝蒿”,还有一种能煮茶的草药叫“地绞子”。村里人平时煮着自己喝的,便是这些土茶。

  张国梁大爷快80岁了,祖上在沈家沟开了间颇有规模的粉房,他是沈家沟村的活历史。张国梁大爷搓着双手,脸上焕发出光彩,眉眼间漾着喜气,说起沈家沟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他亲眼看着沈家沟一步步从荒芜走向今天的人畜兴旺,欣欣向荣。张大爷的笑容里满是岁月的沟壑,沈家沟的前世今生就“栖息”在他那一道道深深的褶皱里。

  现在春耕有播种机秋收有康拜因全部机械化了,住的房子从小门小窗换成了大门大窗,屋子里亮亮堂堂的,家里还装了暖气。晚上路灯照得村里明朗朗的,种麦子、盖房子、栽树、修院墙、建厕所国家全都给补助,日子过得充满了希望。以前吃饱了全是南墙根晒太阳的,这几年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了,都在你追我赶过小日子,一部分人搞合作社大兴种植,一部分人开起了牧家乐、农家乐,一部分开始养殖牲畜。村里种的土豆供不应求,沈家沟的手工粉条卖得更火。

  沈家沟的山里有几眼汩汩外冒的山泉,最有名气的当属金泉和银泉了,没人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少岁,也无法考证。金泉旁边有一棵老树,哪怕是整冬无雪,天干地旱,到了来年春天,老树依然会抽枝发芽,焕发勃勃生机。

  年轻的阿西丁夫妇在家里开了个牧家乐,他煮的手抓肉那可是一绝。羊是自己养在大山深处的,微火慢炖,清香浓郁、入口滑润,香得不得了。阿西丁是个热情、善良的小伙子,去年六月,一个调皮的6岁男孩掉进了两米多深的积水坑里,正在放羊的阿西丁听到呼救声,想都没想就跳下水坑救孩子,捞上来时孩子已窒息,阿西丁按压催吐无效,就倒背着孩子疯一样的跑,用他的话说那速度能赶上摩托车,孩子终于获救,阿西丁才发现自己新买的皮鞋不知啥时候跑掉了一只,光着的那只脚全是血。

  沈家沟是有温度的,给你一袋麦子,送他一袋豆子都是家常。艾沙家生活困难,村民自发捐款7000多元。沈家沟村先后荣获平安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文明村、信用村等荣誉称号。

  沈家沟有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西来甫文艺宣传队,不时地打起手鼓唱起歌。宣传队里的主角“旗曼古丽庄园”女主人排则莱提能唱能跳,她的大女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小女儿考上了新疆师范大学。每年也会有大批写生的学生来村里画画。沈家沟1000平方米的墙绘,以中国传统吉祥题材为主线,充满美好寓意,为村子增添了不少艺术感。墙绘和正在修建的朱子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将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沈家沟村主要的支柱产业有以鹰嘴豆为首的种植业、以家畜为主的养殖业、以“吊死干”杏树为主的林果业。已建起了可容纳100辆车的两个停车场,建造了盘山栈道、观景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有机红星小麦加工成面粉打成馕,使有机绿色农产品转化成了高品质的商品,村民手工制作的千层底绣花鞋、民族小毡帽,种植的红花、胡麻等特色产业作为游客伴手礼,深受欢迎。

  村子越来越洋气了,拔廊房,高低不平的土围墙改建成具有田园风情的木栅栏。车辆驶过的地方,树上的麻雀丝毫没有惊飞的迹象,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随时疾驰而过的车子,它们就像村子里的主人,旁若无人地站在枝头叽叽喳喳。

  沿着田间小道走走停停,感觉在花花草草与山风鸟啭中行走,还能拉长音调向高深的山林大声召唤,心旷神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远远听到山坳有几声狗吠,恰好下边田埂有堆干树枝,几只猫时而相互嬉戏,时而用疑惑的眼神望着陌生人,不似家养宠物猫的雍容富态,却又格外机灵可爱。

  归时,天空中传来雁鸣。夕阳西下,沈家沟的青山成了黛色。一群群麻雀从四面八方飞往村子西南处的密林,很快隐没,林子开始喧嚣热闹起来。

  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也穿行在回家的路上,那一盏盏温暖的灯火就像排列在岁月里整整齐齐的小日子,又仿佛是一个个梦的音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