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天山兄弟

发布时间:2022-12-19 11:43:33 来源:昌吉日报

       孙国富

  天山雪峰下,一位维吾尔族青年和一位汉族青年携手相依,赶着一群牦牛在风雪中奋力前行。

  这是新疆阜康市甘河子镇工业展馆中一幅油画所描绘的内容。画家姜杰创作的这幅油画讲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油画中的两个人物原型分别是原天龙钢铁厂采矿大队三分队队长白映复和维吾尔族职工伊利依明。甘河子镇的很多老人看完这幅油画后都热泪盈眶,油画中的故事让他们的记忆和思绪又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岁月。

  1961年,全国各地都因自然灾害出现了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的危机。作为当时新疆工业的摇篮和支柱企业,天龙钢铁厂大部分项目下马,工厂停产。为解决两千多名职工的生活问题,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天龙钢铁厂名誉厂长王恩茂同志批准,天龙钢铁厂全体职工转产兴修水利,创办农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办了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和吉木萨尔县红旗农场。

11.png

 天山兄弟(油画) 姜杰 作

  那一年的冬天极其寒冷,人们的生活也极度困难。自治区党委、冶金局和畜牧厅决定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牧场一个牦牛场的三十多头牦牛划拨给天龙钢铁厂,以改善工人的生活。厂里派白映复和伊利依明两位共产党员前去办理牦牛交接手续并把牦牛赶回天龙钢铁厂。白映复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出世才40天的儿子,给妻子留下一张“照顾好孩子”的字条便匆匆出发了。

  12月10日,白映复和伊利依明乘坐汽车到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巴伦台牧场。那时候,没有大型车辆作为运输工具拉运牦牛。在办理完牦牛交接手续之后,他俩一人骑着一匹马,赶着牦牛沿一条东西走向的天山牧道,往东北方向三百多公里处的甘河子进发。

  这条天山牧道就是巴仑台古道。他们穿越了50多公里的山谷之后,眼前出现了几座看上去很破旧但仍闪耀着金光的古庙,这就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巴仑台黄庙。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当地土尔扈特、和硕特喇嘛教徒的圣地,也是新疆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

  伊利依明发现,巴仑台黄庙主殿的建筑风格和甘河子西面阜康九运街镇五运清真寺以及甘河子北部土墩子清真寺很相似。白映复说:“这些庙的样子也很像我们甘肃老家的庙,它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国传统硬山式双坡屋顶建筑形式。”

22.png

天山牧道之冬 孙国富 摄

  他们所走的这条天山牧道东西纵贯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南部的天山山区。在海拔4562米的天格尔峰下,白映复和伊利依明看到,这座山峰和甘河子南部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就像两个孪生兄弟一样,峻峭挺拔,遥相守望,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那年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风像野兽一样吼叫着。白映复和伊利依明牵着马、赶着牦牛在没过膝盖深的雪地里艰难地行走,有时候不小心就连人带马翻滚到十几米深的山沟里。他们走了五天还没有走出森林。途中看到一个牧民转场后空闲的冬窝子,就钻进去躲避风雪,两人不停地轮换出去看护牦牛以防走失。

  风雪交加的山路上,他们行进的速度很慢,带的干粮也快吃完了,白映复和伊利依明又冷又饿,就用随身携带的半自动步枪打兔子,燃起篝火烤着吃。白雪覆盖的大山里柴草很少,连兔子肉都烤不熟。伊利依明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吃了半生不熟的兔子肉还没啥反应。在内地出生长大的白映复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天龙钢铁厂当工人的,他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疆的生活和饮食,吃了没烤熟的兔子肉后上吐下泻,不到两天时间,人就虚脱站不起来了。

  1930年10月,白映复出生于甘肃省民勤县红沙堡乡泉水沟村,兄弟四人,他是老大。10岁时母亲病故,11岁时父亲去世。1954年,他与附近下东川村的姑娘富秀英结婚。1955年,25岁的白映复参军入伍,在部队入党。1958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天龙钢铁厂。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天龙钢铁厂正在建厂,白映复被分配到采矿大队三分队担任队长,在小龙口煤矿附近开采铁矿石。

  望着瘫软在地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的白映复,伊利依明心急如焚但没有任何办法。他把白映复渐渐冰凉的双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希望能用自己的体温救活这位憨厚朴实的汉族哥哥。

  就在白映复慢慢闭上眼睛、停止呼吸的时候,他的妻子富秀英还在甘河子河西岸山坡上的地窝子门口翘首向西等着丈夫归来。1961年2月,富秀英从甘肃老家来到采矿大队与丈夫团聚,夫妻二人住在河边窄小阴暗的地窝子里,条件虽然很差,但他们还是感到无比的甜蜜和幸福。

  伊利依明抱着白映复冰冷的身体痛哭失声。他擦干眼泪,从冬窝子找来几根木棍,把白映复的遗体固定好绑在马背上。他要把汉族哥哥的遗体完好无损地交给富秀英嫂子。

  五天后,伊利依明用马驮着汉族哥哥的遗体,赶着牦牛回到了天龙钢铁厂。天山脚下,红旗猎猎。全厂两千多名职工列队迎接两位英雄的归来。

  因公殉职的白映复被安葬在甘河子镇西北郊外一座高高的山岗上。每年清明节,伊利依明都带着家人给他的汉族哥哥献上一束鲜花……

  在甘河子工业展馆,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幅油画和那些根据甘河子镇老一辈工人回忆、口述复制出的如火如荼劳动场景,心中充满了对英雄和劳动者的深深敬意。

  那一年,你怀揣憧憬与梦想,来到天山脚下的甘河子,在你的心田竖起了脚手架,筑就了新疆工业的摇篮。

  那一年,这里有了笑声,有了机器的轰鸣声和情人的歌声。从那天起,这里不再荒凉和寂寞!

  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崛起一座工业新镇,雪峰、荒坡、绿树、烟囱、高楼和汗水交织出来的壮美图景成为我们难忘的红色记忆。这就是甘河子,一条甘甜温暖的河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