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庆
一直在思考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想起前几日跟一位书友讨论,“千年科举第一榜”北宋嘉祐二年的考试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说此题目跟以往的不一样,更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所以此届科举考试不仅选拔出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学家3位,而且名列“北宋五子”的大思想家也出了两位,曾官至宰相者多达9位,在《宋史》中有传的更是多达24位。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便位列其中,我们称赞苏轼的文采斐然,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反他的弟弟苏辙稍逊一筹。
一阵唏嘘过后,我在想是要追求当时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还是后人口中的流芳千古?
随后,我又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作家张爱玲说的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她22岁起开始崭露头角,23岁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终成一代文学名家。我本想学着像张爱玲一样成为一名大家,最后反而东施效颦、多愁善感。后面又想,没有年少出名又如何呢?像大文豪吴承恩50多岁才被人推荐做了岁贡生,而蒲松龄做了一辈子秀才,直到70多岁才考取了岁贡生。
那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功成名就?是流芳千古?是年少出名?还是大器晚成呢?我陷入了思考。
直到我读到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时,我忽然就理解了我要追求的人生。她用朴实温暖的笔触记叙了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小家中,她和她的丈夫、女儿沉醉于读书,静心做学问;他们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沉隐于人世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牵肠挂肚,理解包容,不吵不闹,不急不愠,始终保持家庭氛围的安宁与平和。他们既是三个独立的个体,在各自的领域耕耘事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又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相守相依,不离不弃,勾勒了幸福家庭的模样。
从这些名人事迹中我也悟到了真谛。千百年来,时代的洪流都会波及到每一个人,大家都会有焦虑、迷茫、急功近利……但是前人也告诉了我们答案。辛弃疾说过“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功名利禄全都是虚浮的幻梦,不必被表面的荣辱惊扰;潘阆说过“须信百年都似梦,莫嗟万事不如人”,人生百年也不过如做一梦,不要悲叹万事不如他人,人生苦短,不要陷入自我怀疑和比较之中;苏轼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间有味是清欢”,人生就像逆流而上的旅途,而我们也只是匆匆过客,那何不如静下心来品味人间清淡的欢愉呢?正如白居易说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