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奇台面粉寄乡愁

发布时间:2023-11-27 11:53:06 来源:昌吉日报

  白云峰

  奇台县的丘陵、平原地带盛产优质小麦,因此奇台面粉也是古城奇台的特产之一。民谣有云:“古城三件宝,麦子、洋芋、烧娃子(白酒)。”用奇台小麦磨出来的面粉,不但筋道十足,营养也很丰富。如今,奇台面粉已行销全国,网上销量稳居新疆面粉首位。

  民以食为天,古城奇台的小吃种类繁多,其中多为面食,花样百出,但都离不开奇台面粉。其中,拉条子最让人情有独钟。

  拉条子又称拌面,是奇台最常见的面食,也是奇台人须臾不可离的主食。有用奇台方言编成的顺口溜唱道:这个子,那个子,天天离不开拉条子,一天不吃拉条子,好像个霜打的蔫茄子。

  对奇台人来说,新疆虽然到处都有拉条子,但必须吃用奇台面粉做出的拉条子才能解馋和过瘾。和拉条子面有讲究,面粉里放盐放水的比例要掌握好,醒面的时间要合适,面才能筋道有弹性。又长又圆的拉条子叫“棍棍面”,出锅后过冷水,筋道又弹牙,是壮劳力的最爱。家里有老人,或胃口不好喜欢吃软烂一点的,就把面剂捏扁拉成长而薄的“片片面”,口感也是不错的。

  在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学生要在每学期开学时,给学校食堂里交一袋面粉和洋芋,才能换饭票和菜票。学校食堂每天三顿饭,不是馒头就是花卷,不是洋芋丝就是洋芋片,但因为大伙上交的面粉和洋芋品质都不赖,所以也吃不烦。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学校食堂那热气腾腾、又暄又白的大馒头。

  小时候,面粉除了用来填饱肚子外,还是家家生活中以物易物的主角。过年过节时想给餐桌上换些花样,就拿小麦换些大米菜肉。夏秋季节瓜果下来时,小商小贩们也会拉着水果来村里换小麦。就连那些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吆喝着“来!钉锅,来!钉铁盆儿”的手艺人,也是用小麦顶账,他们说,奇台面粉好吃、金贵。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听说我们村有好几家媳妇都是奔着能吃上白面粉的愿望,从外地嫁过来的,也许是被奇台面粉吸引来的。

  对现在的人来说,面粉什么时候都不缺,甚至我敢说,许多孩子都不知道加工成面粉的小麦长什么样?小麦从播种、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收割,再磨成面粉,要经历十六道工序。

  如今,小麦的种、耕、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连施肥、喷药都用上了无人机。特别是磨面的工艺也早已升级换代,从水磨、旱磨、电磨到现在的智能全自动面粉生产线,但我还是时常想起小时候用石磨加工面粉的情景:冬日的小山村,家家院中一头驴或骡子正拉着石磨,穿着厚厚棉衣的大人、孩子围在石磨边,看它一圈一圈转着,不停地给磨盘添加小麦,“吱呀”声里,小麦就变成了面粉的模样。这样用石磨一圈圈磨出来的面粉,不管做面条还是蒸馒头,吃起来都有一股纯纯的麦面香。

  在部队当兵时,有次在床上醒来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处,想家又想父母。突然,从厨房飘来一阵馒头的香味,让我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奇台面粉里装着我的乡愁。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