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娟
这里是棉花的故乡。我们几个人相约而来,穿行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无论朝哪个方向,看到的都是棉田,被红柳和沙包分割成一块一块,一眼望不到边。初看是白花花的一片,细看,枯立的棉秆上,挂着五六朵棉桃,有个别紧闭着嘴的,大多数绽开了笑颜。那一朵又一朵白色的“微笑”,从棉花地里蔓延开去,丰收的喜悦映衬得农民的脸红扑扑。
边走边看,结了枣的枣树,个子不高,红的青的枣子挂在枝头,羞涩地笑。
一棵高大的桑树,在天地间伸展枝丫,每一个树枝都那么修长,在蓝天下秀出自己的形体。等我们走近的时候,一群野鸽子扑啦啦飞起,落在不远处的屋顶上。大自然就是这样的开放和包容,容纳风霜雨雪,容纳自由生长的桑树,自然也容纳自由飞翔的野鸽子。
还有一棵苍老的大榆树,需要高高仰起头,才能一睹它的全貌。一小半的叶子是苍绿的,大半的枝叶已经枯成铅灰色。我目测了树的腰身,相当粗壮,大概三四个人才能合抱。
看到高大的采棉机,像一个钢铁巨人,矗立在蓝天下,威武霸气。年轻的农民正在检修,趴在采棉机上,像一只鸟落在一棵小树上,那么渺小。
村里唯一的一株绿色鸡冠花,静静站立。
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衣架,圆木的架子,方木的底座,穿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安静站立。据主人讲,太爷那辈就有了。今天,它安静地站立在一个86岁老农家的库房里,着一身旧裳,像一只老牛,反刍旧日时光。
一只方斗,松木质地,牛皮绷面,四面四个墨色字“公平合理”已经被岁月的手遮掩得只剩了一些印痕,依稀难辨。
看到一个院子,整齐的菜园子,浓绿的葡萄架,火红的树叶,一片灿烂的秋菊。靠着东墙的柴禾垛,每根柴禾都码放得整整齐齐,像艺术品。库房窗子下面摞着的石板,整齐得像刀切的,石板边站了一群剥光皮的棍子,根根精神,整齐站成一丛,立定待命一般。
从村子里走到了村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由的风,看瓦蓝瓦蓝的天空,感受那一份悠远辽阔。
我们像一群孩童,怀着童真的心,到处采撷。采撷心形的叶子,采撷毛茸茸的芦花,采撷堆成三角形的苞米棒子,采撷一望无际的棉田。采撷一颗棉桃,看它从桃子变成棉花。采撷一支火炬,燃烧完白昼燃烧夜晚。采撷大狗小狗的叫声,采撷鸡啼鸟鸣,采撷一束阳光,还有那一缕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