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获奖作品展示|广袤棉田

发布时间:2024-08-20 11:32:52 来源:昌吉日报

  □马志娟

  “我现在种了2000多亩地,2023年种了300亩棉花、800亩小麦、600亩青贮玉米、1000亩苜蓿。”

  “我们现在种地全程机械化,有拖拉机、播种机、平地机、打药机、无人机、采棉机、联合收割机……”

  “明年我们合作社计划种植25000亩棉花,我们的棉花已经连续两年拿到了优质棉补贴资金,我们要把打造新疆优质棉的口号落到实处。”

  呼图壁县万海利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张贤,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仿佛在说一件寻常的事情,完全无视我睁圆的眼睛和张大的嘴巴。

  张贤,49岁,个子不高,眉眼秀气,皮肤白皙,有南方人的特征。他低调内敛,还有些腼腆,但事业上的成功又赋予他自信,让他克服了与生俱来的那点儿内向。

  冬日的阳光从玻璃窗透进来,照在冒着热气的茶壶上,反射出一片橙红的光。

  张贤说合作社的院子是租的,有20亩地,花了100多万元装修,还新修了一个400平米的健身房。那宽敞明亮的健身房,里面摆着乒乓球桌、重力自行车、沙袋、仰卧起坐器等,堪比健身房。院子里还有堆满农药化肥的库房、餐厅、办公室、会议室等。

  “你们这儿可真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真正实现了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农业现代化呀!”我笑着感叹。

  “是呀,过去粗放的种地方式已经被淘汰了,现在我们种地全程机械化,化肥是根据土壤所需要的养分定制的,农药是技术员指导的,棉花种子是我们自己培育的,连棉花加工我们都准备自己搞呢!”张贤气定神闲地回答。

  晒着煦暖的阳光,在氤氲的茶香里,我们跟着张贤的叙述,回到了他的从前。

  怀揣梦想走天涯

  1997年,22岁的张贤和哥哥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新疆。

  刚到新疆时,身在呼图壁县种牛场务农的姑姑替哥俩找了一户废弃的土房子安顿了下来,一切都需要自力更生。捡了红砖摞起来,搭两块木板就是床。院里搭个炉子,把捡回的废木板当案板。姑姑送给他们一些挂面和应急的日用品。骑上自行车走二三十公里,从集市上买回来一堆包包菜堆在屋角,炒个包包菜,下一碗挂面就是一顿饭。

  那时候,种牛场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奔前程了,留下来种地的老职工大都在50岁以上。有一个老职工说:“小伙子,你帮我把这80亩地一年的水浇了,我给你5亩地作为你的报酬。”张贤欣然答应。就这样,他和哥哥一边替姑姑家种地,一边种了些“自留地”。

  那时候种牛场的蚊子特别多,夏天浇地的时候,蚊子爬满头和脸,一扒拉一把,简直就是“拂了一身还满”,满脸是包,又痒又疼,但还得坚持劳动,不然吃什么?晚上,躺在空荡荡的家里,张贤忍不住偷偷地哭。

  好在运气不错,那年张贤哥俩种了“红大片”(打瓜的一种),收成好,价格高,他们赚到了来新疆的“第一桶金”3000元。

  后面的几十年,张贤哥俩一直在农田地里摸索……终于,他们找到了方向。

  打造新疆优质棉

  “打造新疆优质棉”是呼图壁县万海利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认真真在做的事。2018年,张贤找到了呼图壁县万海利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祝玉林,想要加入合作社。自此,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合作社刚开始种棉花的那几年,棉花产量很低,亩产只有200公斤到300公斤,大家都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去考察,经过学习交流才明白,要想棉花收成好,棉花品种很关键,当地一年的积温是多少,无霜期是多长,都是决定性数据,棉花桃子再大,结得再多,开不了,单铃重达不到标准,就没有产量。经过考察,合作社引进了新陆早63号当中生育期为115天的979,收成不错。

  棉花品质好,收入自然高,这个目标之所以能实现,还在于合作社下了真功夫——制种。

  从“买种”到“制种”

  市场上的棉花种子卖到30元到35元每公斤的时候,合作社实际价格只有20元每公斤,因为种子是他们自己培育的。

  2019年年初,合作社准备种植中农优棉979。秋天,合作社组织人员去中农优棉参观时,张贤看到一个戴着草帽的老农,一直在拔草、观测、记录数据,还不断有人向他请教问题。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张贤走过去与老农攀谈起来,才知道这位老农是一名退休教授,正好负责979这个品种。

  惊喜交加之下,张贤想要跟老教授学习制种。与教授深入交流一番后,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交给他一包种子,交代他观测记录的方法和节点。张贤像捧着宝贝似的,高高兴兴地捧着那包种子回家了。次年,张贤专门在自家农场开辟出一片试验田,按照老教授的方法,详细记录播种期、滴水时间、施肥料情况等,秋天棉花成熟后,轧衣分,测品质、比强、马值、绒长等,一系列数据记录得清清楚楚。

  汇报给教授,教授笑着说:“当初给你种子,我也只是试试,一般农民都喜欢种现成的,谁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种子,没想到你做得这么细致。好,有前途!”一高兴,教授又给了他30个品种的棉花种子,张贤把它们一一种进地里,继续他的种子研究。

  老教授也受聘成为合作社的指导老师,每年春秋两季都来新疆,亲自观测和记录数据,并给予合作社社员专业的技术指导,就这样,他们走上了科学种田之路。

  自己捣腾出成果了,张贤便向社长建议,合作社搞制种以降低成本。他们在合作社内部推广979这一品种,秋收之后把棉籽加工成种子。

  就这样,合作社把979这一品种,年年提纯、去杂,保证棉花不会变异、淘汰、退化,保持了品种的纯度。他们不仅自己种,还把优质的种子分享给其他农户。

  有机肥反哺土地

  种牛场原来是新疆畜牧厅下属的一个大型农牧场,这里有牛场,有西域春乳业公司、中广核公司,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链循环,这里的农户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使用有机肥。

  中广核公司把牛粪收集起来,进行厌氧发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沼气,他们布了一个地下管道,把沼气源源不断送到西域春乳业公司烧锅炉,在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就是沼液,留下来的就是沼渣,把鲜牛粪跟沼渣混合堆起来,加上菌剂进行发酵,经过发酵的腐熟肥就是高端有机肥。

  农户也知道有机肥好,它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含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土地的抗旱能力,但是它见效慢,施肥几天后才能见效,所以农户使用有机肥的热情普遍不高。

  2021年,合作社与中广核公司合作推广有机肥,年末结算。由于机械投入成本大,销售量小,负责此项业务的人就放弃了经营。2022年,张贤辞去了合作社农资管理员的岗位,接手了有机肥的相关工作。

  张贤是一个爱琢磨的人,他边干边思索。发现设备不行,水泵很容易被沼液里面的杂质弄坏,挣的运费不够修理费。张贤就琢磨着自己改良设备。他先在网上找到了污水泵厂家买了污水泵,但是这个泵是用柴油机带的,和抛洒车不配套,他想用液压带动,就跑到机电市场买了液压泵。又找车床去加工传动轴,连到一起后又发现转速不够,沼液抛洒不开。经过多番尝试,设备终于改良成功,改良设备前后花了3万多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油耗。2023年有机肥业务终于扭亏为盈。

  如今,张贤有4台翻斗车、3台铲车、7台自走式撒肥车、2台罐车,有十几名司机为农户服务。他还自费10万元,在农户地头安装自己设计的固液分离机。今年,张贤准备了10万方的有机肥,准备播撒到这片广袤的土地里去。

  透过张贤的视频号,我看到巨大的撒肥车威风凛凛地行走在棉田里,发酵好的有机肥像碎金一般飞溅,扑进大地的怀里,就像是找到母亲的孩子,像倦归的飞鸟。

  我还看到碧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棉苗,喷灌的喷头喷出漂亮的水花,落在棉秆上,湿漉漉的,润泽可爱。喷到天空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小小的彩虹,像梦一般绚烂。

  张贤以大地为纸,勤劳和智慧为墨,把自己的生活绘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

  (该作品获征文成人组二等奖;作者系新疆华州万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