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把故乡留在文字里

——评散文集《河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4-11-27 11:27:58 来源:昌吉日报

  □严萍

  读完刘力坤的新作《河的方向》,整本书的语言、结构、叙事已突破了以往的她自己。力坤用“语言”在《河的方向》里搭建起的乡村是立体的、饱满的、色彩斑驳有生命的,乡土与文学同在,让我在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宁静与安详。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从语言叙述开始的,语言是文章的皮肤,好的语言能让你听到看到闻到文章里的人以及草草木木的喜怒哀乐,能够感受到万物自然的拔节声,它会让一个个故事在你笔下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游走。力坤开篇就说“我无可选择地将脐血洒在了这里,又一头雾水地在这里长大”,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割不断脐带情结的村子,将我们与那村子里的山水草木,鸡鸣犬吠,牛马驴羊和土地、老屋联结在一起。在《河的方向》中,我读到了关于过去的记忆,读到了乡村历史和个人所处时代的沧桑。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一直写她的村子,心里的村子,关联的村子,乡村永远在心有故乡故土的人的心中,这也是我们一直愿意重复表达村子和故乡的原因。

  《河的方向》语言几乎是白描状态,平淡,朴实。让语言在大地上奔跑,让语言在土地中生长,长在土地里的语言会有一种摄人的力量。开篇《远方》里写水库那段,“河浪亲戚去了”,这个“浪”字,一下让我闻到了流淌着带着泥土的味道。中间写抢着给猪喂瓜皮,只为自己能“溜瓜皮”那段,洋溢童真的快乐立刻感染到了我。最后“梁像大山伸出的一条板凳,是山伸出来让我们做梦的地方”,质朴深情,每一滴水,每一件事,关于大山,关于戈壁,关于哗哗流淌的大河,关于杨树以及每片叶每一缕光,若都能被赋予生命,那它们就可以在“风中”自由、自然地去长大。这些语言里你能认出它们的面容,它与作者相互成就互为镜像。

  《河的方向》每篇都凸显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文中的村子并不是全国能通用的村子,也不是阜康其他地方的村子,它是独一无二的“被大黄山河和西沟河环抱的村子,通往外面的世界需要先沿着大黄山河河谷抵达大黄山煤矿,进而走向更广阔的地方。河水已经给我们蹚出了一条路,打了前站,我们就沿着河的方向走到更远的地方”。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村庄的变迁,这个村里的人都搬了出来,原来的村庄也消失了,但散发着泥土味道的童年美好却跃然纸上。

  《大姐的长脖子镰刀》《洋芋王国》等展示的是村里安贫乐道的生存哲学,《前世》《王家台子》《今生》等是作者对村里文脉的不舍和继承,《乡村游戏》《一路走来的我》展示的是故乡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野菜地图》是对家乡美食的陶醉,《水光闪闪的往昔》是对生活的追溯和怀念。文章就是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体验过的、参与过的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文字最容易回味。力坤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她才能在游刃有余中从容地写物叙事,带着对村子的热爱、留恋和一种坚守,还有对村里生活的体验、细致入微的观察、见微知著的思考。

  行文过程中,力坤巧妙地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女性的视角开启了丰富而细腻的观察与触点,并以轻柔的文字语言进行书写。一方面通过讲述童年的各种趣事使文章极具情节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在叙事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抒情。比如在描述各种场景和人物后,紧接着抒发对故乡、对这些人和事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为真挚、自然。

  力坤运用了诸多具有乡村特色的画面,如“台子上人家的房舍、牲口棚圈都靠河岸歪歪斜斜”“挑水,劈柴,扎羊圈,打草,翻地”“坐在汽车的车斗里,田野村舍像河里的水波一样流动起来”等等,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乡村的气息与氛围。多场景画面呈现,多个场景的切换,妙趣横生,情感也逐步深入,让读者能更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绪去感受那份纯粹的乡情。力坤刻画了能干的母亲、善良的王家姑妈、有担当的大哥、活泼机灵的二姐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中那些善良、勤劳人们的感恩之情,展现了村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所以她笔下的故乡有着苍茫与柔情的特色。在力坤的营构下,村里的故事、物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乡村怀旧景观,当乡村渐去渐远之后,这又是一部书写乡村史的绝佳读物。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