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军
阳光洒落在宽大的厂房屋顶上,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仿佛一首充满力量的摇滚乐。
老吴,这位印刷厂的老员工,年轻时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亲历了国有企业的改制历程。他总是穿着一双磨损的皮鞋,鞋面上沾满了印刷厂特有的油墨,指甲缝里积满了难以洗净的油泥。那双手,经过岁月的磨砺和油墨的浸染,变得粗糙而油腻,每一条纹路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
小王,一位公司刚刚招聘的大学生,脚踏着锃亮的皮鞋,一尘不染,怀揣着满腔热情,渴望在企业中大展拳脚。在公司里,人们亲切地称老吴为“老吴头”,而小王则被称为“精神小伙”。
一天,小王埋头于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和图表,精心策划着新的生产管理方案,而老吴则在车间里忙碌着,检查机器的运行状况,不时弯腰用沾满油泥的手擦拭机器或调整零件。
小王观察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心中生出疑惑。他认为这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应该尽快全面推行自动化和数字化生产模式。于是,他找到老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吴听完小王的话,眉头微蹙。他拍了拍自己的鞋子:“小王啊,我这鞋上的土,指甲缝里的油泥,都是在车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我们印刷厂能走到今天不容易。以前单位转企业,改制的时候,差点就倒闭了。那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才熬过了难关。”说着,他伸出那只油腻的手,仿佛岁月的勋章。
小王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干净的皮鞋,不以为然地说:“吴师傅,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要跟上数字化的步伐,那些传统的方法已经过时了。”
老吴摇了摇头说:“数字化是好,但也不能忘了我们的根本。你没在车间里干过,不知道这些机器的脾气。就像这台老印刷机,虽然旧了点,但关键时刻还得靠得住。你光在办公室里看数据,不来车间,知道个啥?”
因为工作的关系,小王经常进车间。他逐渐习惯了车间里的灰尘和油泥,经常向老吴和其他工人请教一些问题,有时还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渐渐地,他发现了许多在办公室里无法了解到的问题,对数字化转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王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确实有些过于急躁,没有真正了解车间的实际情况。那双油腻的手和自己干净的皮鞋在他的脑海中不断交替出现,仿佛是两种不同理念的碰撞。
有一次,一台新引进的数字化设备出现了故障,小王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尝试了多次也无济于事。老吴笑着走过来:“我来试试。”他用那双油腻的手在设备上摸索,把耳朵紧紧贴在机器上倾听,摆手示意不让我们发出声音,他基本判断了机器的问题,打开机器护盖,三两下,机器便运转起来。小王惊讶地看着老吴,老吴笑着说:“小子,我可不是‘老顽固’。听说公司要进新设备,我已经提前学习了。机器原理都是一样的,就像我和你一样,你新我旧,人还是那个人。”两人相视而笑,发出爽朗的笑声,小王紧紧握住了老吴沾满油污的双手,心中充满了敬佩。
企业的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老吴拥有传统的经验和实干精神,小王则拥有现代的理念和创新思维,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老吴那双油腻的手象征着他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实际操作的熟悉,而小王干净的皮鞋则代表着他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对现代化管理的向往。两者的碰撞恰好也说明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抛弃传统,也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管理人员不能脱离实际,脚上沾点土,指甲缝里有点油泥,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在提醒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小王从一开始的高高在上,到后来主动走进车间,正是他认识到这一点的转变。只有真正了解员工的工作环境和需求,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
企业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要勇于创新,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但同时,也要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拥有65年历史的印刷厂里,老吴和小王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家印刷厂在经历了事业单位转企业、国有企业改制等一系列变革后,如今又面临着数字化转型、AI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和互联网阅读的冲击,未来,企业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家印刷厂,就像一艘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的巨轮。在老吴和小王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它必将乘风破浪,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