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于润物细无声中读懂昌吉

——评长篇小说《一碗泉》

发布时间:2024-12-11 11:49:57 来源:昌吉日报

  □马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文学作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马建斌的长篇小说《一碗泉》以木垒县一碗泉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马德胜、马晓燕为了讨一口吃的,从甘肃来到一碗泉,扎根一碗泉,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内容丰富,场景宏大,可读性强,整个故事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以一碗泉由小见大,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昌吉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建斌在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马德胜、马晓燕、李长忠、李长善、马俊德、马建华、张斌等一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庄稼人。我很认同作家石舒清对这本书的评价,他说这是一部书写“上新疆”的小说。在一个历史阶段,很多地方的人都以各种难以尽述的方式来到新疆,为的是讨一口生活。马建斌本人也认为石舒清的这个“讨”字评价非常准确。新疆本地人中上溯两代、三代人或者四代人,很多人都是从其他省市到新疆的。新疆人的口音也非常多,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四川、陕西、江苏、山东……所以,新疆人的语言天赋很好,可能和从小接触全国各地的“上新疆”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成为疆一代、疆二代、疆三代,而新疆也以其广博的胸怀和丰足的资源接纳并养育了无数的人。

  海滨老师在给这本书写的序中说,物质的甘泉是文明的起源,更是文化形成发展的根本力量。《一碗泉》描述的就是这么一段沉重的历史,也是一段多情的历史。作为“上新疆”的第二代,马建斌用其大半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以近乎纪实的笔法,回望了这段欲说还休的生活,是他本人个人心愿的一次达成,也是他对一代人特殊生活的必要记录和深情刻写。

  他在作品引子中的一段话尤为打动我:“当我年过半百,走过一些地方,经历过一些生活后,却发现,一碗泉仍然是留在记忆最深处,最无法割舍的那部分。潺潺流淌的泉水,荒芜贫瘠的小山坡,朴实无华的乡亲们,活泼调皮的牛羊,都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了记忆深处最美丽的风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建斌通过作品向他热爱的土地表白。“父母的一生是艰辛的,也是努力的。像千千万万个走口外的人一样,他们为了讨一口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了新疆,扎根一碗泉,靠着自己的双手建造了自己的家,繁衍了子孙后代。他们没有文化,对生活的定位和追求,只是停留在吃饱饭、穿暖衣、有房子住,所以,他们的人生注定是平凡的。但当我把所见所闻和与父母一起经历过的生活串联在一起时,却发现这是一部充满心酸的奋斗史,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史。我在他们的生活历程里,看到了他们不向生活低头的身影,听见了他们拼搏奋斗的呐喊,如同聆听一曲低沉的花儿,这声音震耳欲聋,震撼人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情感认同是重要纽带。文学是承载人丰富情感的艺术样式,经由文学表达与出版传播,可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学讲述一个个新疆故事,就是文化润疆的具体体现。

  读完这本小说,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要厚植文化自信,才能讲好新疆故事、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家的文学创作,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场场乡村生活场景的描写再现,正是一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艺术转化,让新疆丰厚的文化元素成为各族群众的精神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度”不断提高。

  马建斌的《一碗泉》描述了一群来新疆讨生活的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经历了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歌颂了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相互帮助、互相关心,过上好日子的感人故事,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在写到马德胜当上村主任,组织村干部开会的部分时,小说对马德胜因开会没解决实际问题感到不安与焦虑,通过描写马德胜的心理斗争,反复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村干部对工作,对想干成事,想为人民服务的最朴素的情感。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一碗泉》来源于生活,又用文字的形式,生动再现着生活。正如歌中唱的:“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整个小说平铺直叙,宛如一首歌。这首平凡人的生活之歌,唱出了一碗泉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沉浮,认真讨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渗透着深藏于人物内心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于无声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