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让古城子的辉煌有迹可循

——评长篇小说《橐驼》

发布时间:2024-12-11 11:50:38 来源:昌吉日报

  □孟祥武

  《橐驼》是一部描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古城子几位驼户悲壮命运历程,描绘丝路新北道上驼队驼道驼运辉煌,描写当时古城子社会风貌、乡土风情、民间风俗的长篇小说。

  小说人情浓郁、内容丰富、细节丰满,带着作者深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让读者能够轻松进入古城子的历史空间,感受到古城子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说是作者在掌握了海量的真实资料和民间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有着很强的纪实性。文中所描述和出现的人物、语言、环境、故事、街市、建筑、传奇、风俗、器物、美食,甚至商铺字号、乡村地名等,都在当时的古城子有迹可循。作者以小说家的创作使命与高超写作技能,徐徐展开了一幅豪放而细腻的驼道水墨丹青画卷,艺术地还原了驼户驼队的现实生活,再现了古城子的历史原貌,记载了古城子的街市辉煌,传播了古城子的文化风韵,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让古城子的辉煌有迹可循。

  小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主题积极。人物、事件向真向善向美,富有感染力,充满正能量,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闪烁着人性本真的光辉。

  《橐驼》深邃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彰显了作者对本土文化传承深耕的深切情怀。

  《橐驼》的语言很民间、很地方、很通俗、很亲切,就像二牛抬杠新犁出的歇地,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土土的、热热的、真真的。作者艺术而直率地运用乡音土语、歌谣乡语、方言俚语,把驼道生活、市侩民俗、人物性格、事物特征、技艺技巧、建筑风格、美景美食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橐驼》不吝笔墨,大篇幅描述驼户的语言。对王九先有诸多叙述,巧妙地突出了他主人公的地位,更巧妙地表述出了古城子基本社情,如:驼户驼道驼运驼帮、商会商帮、会馆牌坊、人情世故、风俗风貌、地理环境、过往轶事等等,把并没有什么温度的素材资料,用文学的手段巧妙表达,使其富有热度,给人亲切。这种处理方式大手笔,很高明。

  再说葛钟娃和侯财来长篇斗嘴,语言直接,再加上其他人的话语辅助,是精神的空寂、空闲,还是空虚;是生活的无聊、无趣,还是无奈。我想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漫漫驼道上,驼户主动抵御精神空寂空闲空虚和生活无聊无趣无奈的自我消遣,自寻欢乐和自找安慰的现实生活写照,让人们知道驼户在驼道上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曹文茂这个文化人,作者设计得自然巧妙,通过他的语言,传播了一些历史知识,介绍了古城子一些历史遗存,使读者在他的语言引领下,对古城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达到了传播古城子传统历史文化的效果。

  《橐驼》语言的一大特色还在于哲理金句贯穿全文,烟火气十足。如:“要想挣银子,就走古城子。进了古城子,跌倒拾银子”“棍要拄长的,兄弟要结强的”“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炒面拌面三鲜面”“要吃就坐,不吃就过”。

  另外,歌谣也极大地丰富了《橐驼》的语言体系和思想内容。《驼户歌》《下三屯》这两首歌谣,很早以前我就在地方读物上阅读过;《芨芨林,开满城》《娶了个老婆呀》等多首曾流传在古城子的儿歌民谣,我小时候也都咏唱过。

  这些歌谣有叙事、有抒情,更有悲伤、有欢乐,还有历史、有文采。这些歌谣印证和记载了古城子当时的文化现象,是古城子文化的沉淀,是小说地方特色的重要表现,并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橐驼》的整体布局有较强的逻辑性,作者把自己在古城子的零碎文化知识积累,自然梳理成章,巧妙编织成篇,把古城子一系列文化景象和社会风貌,完美地呈现给读者。一章一节不蔓不枝,浑然一体。章章节节起承转合,看似都自自然然,随随便便,人物和事件,该来的来了,该走的走了,像小溪流水,随意流淌,实则丝丝相扣,脉络清晰,内在联系非常严密,把随便和自然安排的恰到好处,把零零碎碎的点状知识编织的严丝合缝,看不到刻意的雕凿和人为的痕迹。这种长篇结构谋篇布局的功力,绝非一日之寒。

  《橐驼》的人物形象,很纪实,很逼真,个性鲜明,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加工提炼的典型人物。王九先干练义气,戚长林沉稳谋算,陆十红深藏不露,郝七三刚猛直爽,曹文茂诗书满腹,葛钟娃聪实活跃,侯财来负罪苦行,道尔吉豁达能干,傅春娥贤惠持家,周凤麒和气生财,沙筱圃为国为民,石玉山勤劳致富,秦成涌武医双全,这些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驼户的日月难,他们的祖籍本不在古城子,却一个个背井离乡,从杀虎口走出,从肃北贫困走出,从高原走出,怀着跌倒拾银子的美好梦想,携带大漠风沙、戈壁明月,一路向西、向西、再向西,来到了新疆古城子。

  要想过得好,就往古城子跑。几个人物,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了各自的坎坷,最后汇集到古城子王九先驼队,勤劳致富,成为了好连手和优秀的驼户。

  作者在处理驼户时,感觉就像溪流入河,自然汇入王九先的驼队。又像百川归海,既有河道规限,又有自由奔放,粗犷豪放。入驼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当时社会衰败造成的必然。巧妙的艺术构思,惟妙的艺术描述,绝妙的艺术语言,使我这位生在古城子,长在古城子的古城子本土人的血脉随着驼铃的声响而偾张。

  驼户干一年,可吃三年,但每一名合格的驼户都是百里挑一的人物。他们必须身强力壮,耐得住苦寂、下得了苦力、吃得了苦头、走得了苦程、经得了苦难、扛得住苦险,要有一颗苦心和苦胆。

  小说中驼户的艺术形象和现实中驼户的真实形象是高度重合的,他们一个比一个耿爽粗俗,勇猛刚强,也善良自爱,还有点自私狡黠。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叫喊,大力装驮,吹牛皮,说大话。他们闹而不恼,斗而不破,遇事众人一心,奋勇应对,充分体现了驼户职业个体特性人性本真和驼队驼运的团队特征。

  读了《橐驼》,敬佩作者王晨深厚的古城子历史文化底蕴,敬佩他对古城子驼户驼队驼道驼商驼运的深刻解读,敬佩他对古城子庙宇会馆牌坊街道及亭台楼阁建筑的形象描写,敬佩他对古城子民俗民风民情的深刻了解,敬佩他对古城子美食文化、物产种类、重要历史事件、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生动描述,敬佩他对古城子文化语言中杂话、土话、哲话、儿歌、民谣以及俗语的熟知把握。

  《橐驼》承载着厚重的丝路历史,承载着古城子的繁荣景象,承载着走古城子人的致富梦想,承载着古城子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作者对父辈驼运生活的深厚情感和深深怀念。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