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寻踪念林公”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180多年前,林则徐谪戍新疆,在天山南北勘地治水,福泽至今。林则徐在新疆的实践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自2022年7月至2024年11月,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先后走进见证林则徐新疆经历的重要地标城市,寻古探今,充分挖掘林则徐在新疆的事迹,感悟林则徐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即日起,《昌吉日报》推出“天山南北寻踪念林公”系列报道。
中国昌吉网(记者 陈秀梅)
12月2日,以爆火歌曲《苹果香》为蓝本的文旅剧《苹果香·我在伊犁等你》在伊宁市六星街景区开机。此前,作家王蒙在《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深情回忆在伊犁的时光,那里的经历是他“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创作源泉。
伊犁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又留存着无数令人回味的人文记忆。
回溯往昔,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842年。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1842年8月11日),林则徐从陕西西安继续上路,乘坐马车,一路风雪兼程,历时122天,于12月10日终于走完了漫漫戍途,抵达西北边陲伊犁将军驻节地惠远城。
百年古城焕发新彩
林则徐在伊犁的流放生活开始了。
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朝乾隆皇帝为加强此地治理,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
史载,当年惠远城内“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称繁华”,有“小北京”之称,城外景色亦佳。乾隆四十年(1775年),伊犁将军伊勒图命满营协领率军民在南门外的伊犁河畔修建了望河楼和龙王庙。伊勒图在望河楼上题联:“源溯流沙气润万家烟井,泽通星宿波恬百里帆樯。”横额是“泽被伊江”。
当年伊犁河可通航,每年夏秋丰水期间,有船将上游宁远城粮库的粮食运往惠远城。
望河楼耸立伊犁河岸,上至伊犁将军,下到戍客文人,无不在此登临竞赏,游目骋怀,作赋吟诗。
发源于天山西段的伊犁河是新疆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伊犁人的母亲河。伊犁河由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汇集而成。千百年来,伊犁河穿山越岭,蜿蜒西流,惠泽着两岸各族群众,也孕育了伊犁河谷灿烂多元的文化。
“临河有高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樯,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开,酒榼茶枪,赋诗遣闷,苍茫独立,兴往悲来。”这是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描述当时伊犁河畔惠远城的生活景象。
此前,清代诗人洪亮吉也写过“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的诗句。
这些在望河楼上吟出的诗句,是清代伊犁诗词创作盛况的缩影。
1833年,伊犁河发生洪水,望河楼倒塌入河。虽然这座历史名楼已不复存在,但相关文化记忆仍在延续。
望河楼也出现在林则徐的诗词和日记里。
1843年1月19日,恰逢苏东坡诞辰纪念日,林则徐与先期流放至此的友人邓廷桢主办纪念活动,林则徐兴致颇高,作了一首七言古风长诗,诗中云:“谪居一生过也得,公语旷达诚吾师……长松尘洗鹤意远,真有番乐来龟兹。请向望河楼头横笛吹,公在空中一笑掀髯髭。”在诗里,林则徐与苏轼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可以说“相谈甚欢”。
一个多月后,林则徐在《癸卯日记》里写道:“饭后五人同出南关观伊犁河……前此河滨龙王庙有望河楼,道光癸巳大水,庙与楼俱溃入河,遂于河北百余丈外复建龙王庙,是日亦至庙中一观。顺往西关外,见乡间演剧,观者如堵,就茶棚小坐,即入西关回寓。”
当日,林则徐过得颇为惬意,出南关赏春望河,又在西关外茶棚歇坐看戏。
伊犁地方史研究专家赖洪波曾评价:“望河楼是由伊犁的满族官员权贵,沿袭中原各地临河近水建楼这一中华文化传统修建的一座景物建筑,这在当时的西域,堪称前所未见的唯一造设。”
望河楼见证了一段诗歌风流,也见证了中原文化在边塞伊犁的繁荣。
现有资料显示,有关望河楼的诗作超60首,经清代文人渲染,已成文化记忆,至今令人遐想。
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在伊犁河畔修建了望河亭。站在望河亭,可一览乌孙山全景,领略伊犁河奔腾而过的壮丽景象。
林则徐《癸卯日记》还记述了当时伊犁百姓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场景,如正月初一日“五鼓焚香,望阙叩头,又迎拜诸神”;十五日“遣人赴各处贺节”,晚上“月色如昼,复与嶰翁诸人踏月出游。市上有演台阁、唱秧歌者,二鼓归”;二月初三日“市上赛会,有高招台阁八架,名曰渭南会,观者如堵”。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既保留原住民文化生活习俗与信仰,又促进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景观。
1763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修建惠远城,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惠远城被毁。1882年收复伊犁后,清政府在惠远城以北15里处仿照老城的规模和布局修建新城,仍叫惠远,即今天的惠远古城。
今年已经85岁的江苏支边老人王博元说,他是惠远古城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从清末杨柳青人来到惠远古城做生意,到后来江苏、河南、四川等很多外地人来支边,这里早就出现了文化的交流融合。
为重现惠远城的繁华,近年来,霍城县惠远镇围绕钟鼓楼开展环线古建筑风貌提升打造。以历史文献记载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把酒言欢的会芳园酒楼为原型,精心打造了汇聚“会芳园”餐厅以及诸多特色餐饮店铺的餐饮一条街。
惠远镇在已有情景剧《林则徐与伊犁将军布彦泰》基础上,又创作了《伊犁将军事迹》《惠远长卷》等文艺作品。
百年古渠惠泽至今
喀什河发源于天山深处,一路蜿蜒至伊宁县墩麻扎镇附近,奔腾的河水被一座堤坝拦腰截断,此处便是喀什河龙口遗址所在地,历史上的阿齐乌苏大渠(即湟渠)以此为起点向西延伸,灌溉沿线土地。
喀什河龙口四周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浩浩汤汤的河水在闸口引导下,顺着渠道在绿柳烟波的荫护中奔向远方。
作家陈忠实曾徘徊在湟渠沿上感慨——这水从1844年引流成功流到现在,依然充沛而又欢畅地流着,流进号称塞外江南的伊犁的田地和果园,流进农舍的水缸和牧民的饮马槽,一百多年以来就这样滋润着浸淫着这块美丽的土地和多姿多色的各族子孙。林则徐以怎样的气魄和襟怀在山地和沙滩上亲自踏勘出百余公里水渠的大略走向和具体定位来?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又以怎样的勇气和耐心亲自组织调度汉、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等民族的民工去开凿修建伊犁地区最宽最长的这条渠?……
距龙口约50米处有林则徐雕像,其面朝龙口,远远看去高大挺拔。据喀什河流域管理处渠首站副站长安奕伟介绍,雕像立于2001年,由陕西东方石刻艺术研究所所长李芝岗雕刻。
初到伊犁,林则徐面对陌生环境有些不知所措,好在邓廷桢赶来迎接,陪他进城,让他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温暖。
伊犁将军布彦泰和参赞大臣庆昌也很尊重林则徐,他到戍第二天,就收到对方送来的“馈米、面、羊、豕、鸡、鸭等物”。
除了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布彦泰还常常与林则徐商讨军政事务,让其参与边疆建设。
林则徐流放伊犁后参与的首件大事,便是保留伊犁镇总兵建制,这是其“塞防”思想的重要实践。
在林则徐抵达伊犁的前三天,道光帝传谕内阁“即将伊犁镇总兵裁撤,移至天津”。布彦泰长期在边疆任职,深知伊犁镇总兵裁留的利害得失,而林则徐身处伊犁,愈发感到安边强边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于是他与邓廷桢应请帮布彦泰筹划,还代为拟稿。经过商讨,布彦泰递上奏折请求保留伊犁镇总兵。
清政府历经四个月的反复斟酌权衡,最终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得以保留。
通过这件事,林则徐越发认识到屯垦戍边的重大意义。
1843年夏秋,林则徐协助布彦泰在三棵树、红柳湾、阿勒卜斯垦田19万亩,安设民众1000余户。
1844年,为引喀什河水灌溉阿齐乌苏荒地,即修浚阿齐乌苏大渠,林则徐捐资承修惠远城东阿齐乌苏大渠渠首工程,以花甲之年、衰病之身亲临工地,昼夜谋划,设计督修,率民工挖石筑堤,历时四个月,用工十多万,修成六里渠首。渠道畅通后,引喀什河水灌溉田地十余万亩,安置众多民户,推动清代伊犁民屯大发展。因为这段历史,当地百姓也称这条大渠为“林公渠”。
如今,在伊犁各族人民持续整修下,这条大渠载着喀什河水,穿越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及兵团第四师3个团场,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余万亩增至现在的140余万亩。
走进喀什河流域管理处渠首站,可见一排白色房屋隐于绿树丛中。屋内桌上摆着电脑,墙上挂着彩色液晶屏幕,显示着总干渠、支干渠闸门启闭状态、流量等动态视频与数据。
自2001年起,喀什河流域管理处大力开展工程建设,通过改造实现了安全监测和运行的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赋能“古渠新韵”。
渠水欢快流淌,滋养着沿渠两岸一代又一代各族群众。
安奕伟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学生、干部、群众到喀什河龙口参观纪念,站在林则徐像前,后人会感念这位民族英雄为当地作出的伟大贡献,他的精神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强大力量。”
林公精神烛照今人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位于伊宁市经济合作区福州路1号,院内有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李维祀雕塑的林则徐塑像。
2022年7月,在伊犁林则徐纪念馆,记者见到了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赖洪波。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事迹。
赖洪波说:“伊犁人民非常感激林公,他实实在在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好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可以赴汤蹈火;在受到冤屈和不公正对待时、在无权无势时,仍然能做好事情,这正是林公精神的内核。林公就是矗立在伊犁大地上的一座丰碑。”
当年林则徐离别新疆之际,作诗抒怀“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回首西望,格登山的景色、伊犁河的流水,好像就在眼前,字里行间满是不舍。
当地人也由衷怀念林则徐,从纪念馆到社区一角都能找到寄托。伊宁市艾兰木巴格街道湟渠社区的三层办公大楼里,湟渠文化陈列馆占了最高一层,里面详细介绍了林则徐的贡献。曾担任过该社区第一书记的伊犁本土作家郭文涟告诉记者:“2017年7月湟渠文化陈列馆开馆后,很多人来参观。湟渠的建设承载着伊犁人的记忆,也是伊犁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这条历经百年的古渠,不仅给当地各族群众带来物质上的提升,还在新时代成为更多人的精神源泉。
今年10月7日,伊犁州歌舞剧院与江苏大剧院联合打造的大型歌舞剧《天山问渠》在伊犁大剧院首演成功。《天山问渠》是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重点支持的文化润疆项目。该剧以林公精神为背景,借音乐歌舞剧形式,讲述在江苏求学的林一为写《林则徐在伊犁》论文返乡,实现从离乡到扎根家乡建设的转变,展现林公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林公修的渠,至今仍在泽被一方;林公的精神,更是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烛照着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