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昌吉记忆|记忆中的土圆仓

发布时间:2025-01-08 10:44:06 来源:昌吉日报

  □白云峰

  一车一车的麦子,笑脸相伴着一担一担的责任,多少代人这样一送一迎;圆圆的仓顶从院墙里长出,里面储藏着黄灿灿的希望……

  土圆仓村位于奇台县三个庄子镇,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奇台县粮食局在此地建有很多粮仓,这些粮仓有着又圆又胖又高的身材,顶着个笠帽状的尖屋顶,远看像一排坚固碉堡,近看似毡房,土圆仓村由此得名。如今这些粮仓淡出视线多年,即便偶尔能看到,已闲置不储粮了。

  这些土圆仓不仅仅分布在三个庄子镇,县城、总场、半截沟镇大庄子村等地也有分布。土圆仓大多用墼子(草、木、土和成泥)砌成,结构简单,就地取材,造型稳固,受力均匀,抗震防潮,防鼠防虫,美观大方,一般坐落在粮食种植集中的村庄,远离居民区的开阔地。

  土圆仓,作为备战备荒年代的实物例证,在粮食安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经过50多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历史建筑是否已随着时代变迁慢慢消失殆尽?现在三个庄子镇粮站和半截沟镇大庄子村粮站还分别保留有10余座相对完好的土圆仓,目前当地乡镇正筹划将老旧的土圆仓修缮保护,打造一个以全方位展示粮食文化,传播爱粮惜粮、维护粮食安全的粮食文化馆。

  据当年参与建设的村民说,土圆仓就是用一把泥、一把草为原料,先夯实地基,在地基上用墼子或石块砌高约80厘米的圆形墙基,并留有均匀的通风口,然后在墙基上砌土圆仓墙体。墙体是用草泥棒揉压错位盘旋砌成,草泥棒是在地上放些许碾场碾熟的长麦草,长麦草上撒适量生黄土,然后洒入适量水,用铁锹搅和,再用手盘揉成直径30厘米、高60厘米的椭圆柱形草泥棒。砌墙的过程中,还要在最下面合适的位置留一个小出粮口,最上面留一个稍大的进粮口,并在墙顶的四周留比较小的通风口。一般砌上三层,要等到墙体风干到一定程度再砌三层,如此轮番达到一定高度,就可以箍仓顶了。

  据说,顶子也是用这种圆柱形草泥棒,如燕子垒窝一般,一层层错位箍成圆顶,每箍一层要等到草泥棒风干到一定程度再箍下一层,这个过程利用了草泥强大的黏合力,草泥棒是不会掉下来,最后在顶部留有直径30厘米的圆形通风口。顶子的半圆球状显示了匠人的水平。最后在底部盘上高约80厘米的圆形土炕,整个土圆仓里外裹上麦草粗泥、麦衣细泥,用石灰沙壁、油毛毡或瓦片铺设顶部,装上出粮口的闸板,进粮口的挡板,通风口的纱网,顶端的防雨帽,一个土圆仓就建造成功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圆仓曾是当年奇台县重要的粮仓之一,当地不少老人都记得当年排队交公粮的盛况。目前,土圆仓数量已屈指可数。今年80岁的刘忠信老人,一直致力于奇台县文史研究,他说:“对于三个庄子镇和大庄子村这样数量集中的土圆仓,我们更要有针对性地保护,记录其在新中国粮仓建设史上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发挥用武之地,而不是简单拆除或者轻易抹掉它的‘乡土记忆’印记。”

  随着现代化粮库的建成,风雨几十年的储粮“功臣”——土圆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或废弃或拆除,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但是,当年粮食部门积极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藏粮于民”的号召,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为国家分忧,为民做好“保障粮食安全”的精神,值得下一代铭记。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