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新农村 > 农口要闻

老百姓的笑脸是对我的最高“奖赏”——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宋美珍

发布时间:2024-12-05 09:23:00 来源:昌吉日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访谈录①

  老百姓的笑脸是对我的最高“奖赏”——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宋美珍

8月27日,宋美珍与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团结村小学学生在棉田里上公开课。□张聚明摄

  开栏语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成立于2017年9月,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新疆布局的平台性、应用性、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西部中心成立以来,围绕自治区“九大产业集群”,组建10支院级、6支所级创新团队,实现“一个重点农业产业一名战略科学家领衔+创新团队”科技攻关模式,持续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一批博士、博士后,包括高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纷纷进疆,扎根新疆农业科技主战场,聚焦昌吉州农业农村和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聚力支持昌吉州乃至新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人物专访,探寻他们的智慧力量与创新实践,见证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中国昌吉网记者(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2015年开始,我和团队在新疆进行棉花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看着棉花产量增长,农户收入增加,这是我最高兴的事。”说起这些,宋美珍满是自豪。

  1986年,宋美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做棉花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早熟优质多抗高产高效机采棉品种筛选及高品质棉花植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说起研究棉花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宋美珍首先想到是她所服务的棉农,她说:“老百姓的笑脸,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新疆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种棉花就要去新疆!”——怀揣这个想法,宋美珍于2016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签订协议,之后,长期带领团队在博乐、阿克苏、喀什、石河子、昌吉等地进行考察、试验。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筛选高品质棉花品种,针对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将良种良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宋美珍介绍说,适宜棉花生长的温度为25—30℃,而昌吉州5—9月的平均温度最高在24℃左右,属于冷凉地区。宋美珍和团队成员在不断试验中筛选出最适合昌吉州种植的中棉113特早熟优质棉花品种,成熟期仅需115—118天,品质好,产量高,深受棉农和市场欢迎,这一品种如今在昌吉州的种植面积已达90%以上。此外,宋美珍在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降密壮株,提质增效”为目标,探索并推广适宜现代机采棉要求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该技术连续两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连续4年成为昌吉州和博州棉花种植的主推技术。

  为推进实施新疆棉花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今年,以宋美珍为首席科学家的西部中心高品质棉花团队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了650亩智慧高产示范棉田,百亩棉花示范目标产量700公斤/亩。在种植过程中,数次超过40℃的高温引起棉花蕾铃脱落、红蜘蛛肆虐,宋美珍和团队成员对症下药,在增加结铃率的同时降低脱落率,最终,百亩棉花示范籽棉产量突破750公斤/亩,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沙雅县的一位镇长给我来信,希望我能去给他们作指导。”宋美珍笑着说,这块示范田将作为样板田,于明年在全疆范围内示范推广。

  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宋美珍和她的团队不仅研发新技术,还为技术配套了相应的推广服务体系,并率先建立“科研院所+种子企业+轧花厂+合作社+棉农”的棉花订单生产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她满怀憧憬地说:“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将集中科研力量,全力支持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奔头。” 

  个人简介  

  宋美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与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早熟优质多抗高产高效机采棉品种筛选及高品质棉花植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863”、转基因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院所长基金、商业化育种等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0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品种保护权8项,发表SCI论文79篇,出版《新疆“宽早优”植棉》等著作6部。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