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和东西的《回响》五部作品获奖。作为深受文学界重视和全社会关注的文学奖项,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们,他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些作品的?他们想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什么?
《雪山大地》:人与自然的主题贯穿始终
在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上,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以最高票位列第一,评委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都非常高。
《雪山大地》是杨志军的现实主义长篇新作。在《藏獒》之后,杨志军将目光投注回青藏高原旷天大野,以他标志性的诗性语言,展现了1949年以后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藏地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小说描写汉族干部“父亲”来到沁多草原的野马滩蹲点,调查走访牧民的生存状况,遇见沁多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让牧人桑杰带着父亲去野马滩,就此开启了父亲与桑杰汉藏两个家族、两个民族的生命传奇。
而小说中的故事,与杨志军的成长经历紧紧链接在一起。1955年,杨志军出生于青海西宁,父亲是从洛阳来到西北大学读书的青年知识分子,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路西进,在西宁一家破破烂烂的马车店里创办《青海日报》。
杨志军的母亲,当时正在贫困中求学,听说有一所卫校又管饭又发衣服,便立刻报名。就这样,她成了由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卫生部管辖的卫校的学生,之后又考入医学院,成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批国家培养的医生。
据杨志军回忆,后来几乎年年都有西进的人,有的是个人志愿,有的是组织分配,有的是集体搬迁。父辈们的“故乡”历来比较模糊,原籍和老家远远没有脚下的土地来得亲切,大家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种情怀——愿意为高原付出一切。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处女地,只要你为它做过一件事,它就会认你是它的人;而你的回应便是:只要它为你提供过一夜的光亮、一冬的温暖、一餐的饱饭,你就会认它是家、是故乡。
因此,在《雪山大地》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如同杨志军所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爱自然,也爱社会;爱旷野,也爱城市;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富有,也爱清贫;爱健康,也爱疾病;爱活着,也爱死亡;爱人类,也爱所有的生命。
他希望雪山大地的故事能讲给更多人,“希望在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