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媒,共赴山海
字体:
A+ A. A-
李明/文
华灯初上,昌吉州美食节的夜市烟火升腾,烤全羊的香气与欢快的民族歌舞交织,勾勒出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2025年“舌尖上的丝绸之路”美食节暨昌吉州美食文化旅游节,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实践,为新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文化交融,舌尖上的丝路对话。此次美食节,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与山西沾片子同台,泉州姜母鸭邂逅新疆大盘鸡。让静态的饮食文化转化为动态的生活体验,使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昌吉美食的践行者、体验者、传承者。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美食成为最直观的文化教科书,使每道菜肴都成为解读新疆多元文化的密码。
产业赋能,从舌尖美味到经济新引擎。从长远来看,美食节不仅是美食和文化的双重展示,更在于其对地方经济的强劲拉动。昌吉州各县市应当巧妙借鉴“文旅+”模式,推进“美食+旅游”“美食+电商”“美食+研学”等多元液态深度结合。电商平台依靠“借船出海”,通过美食节的宣传打造将新疆优质牛羊肉、干果等特产打造成为“爆款”产品,成为“美食节”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赋能,传统滋味的现代表达。本届美食节的另一亮点是“数字+”的深度应用。通过联合主流媒体平台推出云端直播、短视频探店等活动,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实现线上流量反哺线下经济。
如何让美食节的热度转化为持久动能?让美食成为昌吉的“金色名片”,笔者认为需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味觉昌吉”精品旅游线路。将美食节的经验转变为常态化体验,设计“烤肉之旅”“小麦探源”等主题线路,串联起美食、文化与自然景观,形成“吃—游—学”完美闭环。二是深化“美食+文化”IP开发。借鉴成熟经验,推出“昌吉美食记忆”,记录州域范围内特色菜肴背后的故事,结合非遗技艺,开发“美食+手工”体验项目,增强文化附加值。三是科技赋能传统滋味。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扩大市场覆盖面。
美食节的烟火气中,映照的是昌吉州开放包容的姿态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以食为媒,文化传承可以很“美味”,产业振兴能够很“诱人”。这场盛会不仅让世界看见新疆的多元与活力,更让昌吉在味觉的传承中,迈向更加开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