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万建公厕却成“铁将军把门”,这不是给群众添堵吗?
字体:
A+ A. A-张婷/文
最近,山西运城稷山县农村新建公厕“建而不用”的新闻引发热议。230余万元建成的23座高标准公厕,却大门紧锁,沦为“观赏建筑”,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老旧旱厕。这一事件,将基层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从表面看,这是一起典型的民生工程“翻车”事件。公厕建设本是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可现实却背道而驰。巨额资金投入换来的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寒了百姓的心。
深究背后,首当其冲的是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作祟。部分干部过于注重政绩,将公厕建设当成了一场“作秀”。从规划到建设,只追求表面的“高大上”,忽视了实际需求和后续管理。他们一心想着如何在上级面前展示成果,却忘了民生工程的初衷是为人民服务。这种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做法,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
同时,这也反映出基层工作中的懒政思维。村委会工作人员以担心村民素质不高、维护费用高为由,将公厕一锁了之,这是典型的不作为。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没有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选择逃避。作为基层服务者,本应主动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可这种“懒政”行为却让民生工程成了“民怨工程”。
类似的现象并非个例。从体育设施闲置、文化场馆关闭,到一些农村灌溉设施荒废,民生工程“建而不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利益驱动是重要因素。在项目建设中,部分人受经济利益诱惑,在建设环节谋取私利,对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效用不管不顾。另一方面,监督机制缺失让这些不良现象有机可乘。上级部门监督不力,社会监督渠道不畅,导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形式主义屡禁难绝,根源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扭曲。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他们将个人仕途发展置于群众利益之上,热衷于打造“政绩亮点”,忽视了公共服务的长远价值。同时,制度漏洞也为形式主义提供了生存土壤。决策机制不科学,考核评价重表面轻实效,责任追究不严格,使得形式主义有了滋生的温床。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源入手。首先,要矫正干部的政绩观,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其次,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最后,加强监督管理,拓宽监督渠道,让民生工程在阳光下运行。
稷山“锁门公厕”事件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民生无小事,形式主义要不得。只有真抓实干,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