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食材”成为“硬通货”
字体:
A+ A. A-王新斌/文
美食节的烟火气尚未散尽,丰收节的喜悦已悄然临近。在昌吉州,两场盛会的接力,勾勒出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链条。食材作为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市场的核心纽带,其“价值转化”不仅关乎农民钱袋子,更系着乡村振兴的大棋局。如何让“土疙瘩”变成“香饽饽”,让“好食材”成为富民强州的“硬通货”,是昌吉州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好食材从田间“鲜”到舌尖。昌吉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冰川融水滋养的沃土孕育出无数优质农产品,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仍在制约价值释放。要下好 “种养端” 的功夫,既要严守生态红线,推广绿色有机种植,用标准化生产筑牢品质根基;更要打通冷链物流的“毛细血管”,在田间地头建冷库、在乡镇节点设枢纽,让刚收获农畜产品以最新鲜的姿态踏上旅程。唯有从源头保障“鲜度”与“纯度”,才能让食材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做好“转化大文章”,让好食材从初级品变成高级品。一粒普通的小麦,磨成面粉售价有限,做成糕点则身价倍增;一颗寻常的番茄,直接售卖利润微薄,加工成番茄酱便拓宽市场。昌吉州需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培育更多像天山面粉、玛纳斯葡萄酒、笑厨食品、 西域春乳业这样的龙头企业,将大宗农产品转化为预制菜、休闲食品,让“原字号”升级为“精字号”。同时,要深挖地域文化内涵,把“昌吉好礼”等特色食材与民俗文化绑定,赋予产品故事感,让食材不仅有“味道”,更有“乡愁”。
架起“产销连心桥”,让好食材从产地直达需求端。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营销渠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决定价值实现的效率。要善用“线上 + 线下”双轮驱动:线上依托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让昌吉食材走进千家万户;线下办好美食节、农博会,以“试吃”“体验”增强消费者粘性。更要健全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扫码可知“食材从哪里来、怎么种出来”,用透明化赢得信任。
从田间到餐桌,食材的价值转化之路,是农民增收的致富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路。昌吉州应持续做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产业增值大文章,定能让“好食材”真正成为富民强州的“硬通货”,让丰收的喜悦不仅写在田野上,更甜在农民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