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游遇见文化,恁个了得
字体:
A+ A. A-杨新昌/文
近期,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古色古香的拔廊房民宿、菜籽沟村著名作家刘亮程的木垒书院以及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画家村”、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的麦田公园和“小麦博物馆”等,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充满文化韵味又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正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
游遍了名山大川,逛完了名胜古迹,“到乡村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出游的新选择。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升级,从自然观光转向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住个农家乐、吃个农家菜,钓个鱼、摘把菜,而是希望在乡村住下来,体验乡土人情、田园生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安逸,在乡村旅游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回恋乡愁。
充满文化韵味的乡村契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受到青睐也就无可厚非了。那么,如何让乡村具有文化味就成为助推乡村旅游的一个有益课题。途径很多,不一而足。乡村特有的人文资源应为首选,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的开发利用,乡村与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文化企业的合作,都会将更多文化内容注入乡村旅游景点,形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实际上,乡村的文化是无处不在的,除了老房子、老物件、乡土菜等承载的乡土记忆,散落于乡间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红色文化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关键要用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让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使游客与旅游地产生共鸣共情,让游客在特定的场所被“文化乡村磁场”所深深吸引。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多有共通之处,但文化却独一无二,这是乡村旅游最能彰显自身特色的东西。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不是文人墨客在名山大川留下的诗词文赋,也不是单纯的民俗演艺,它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乡村生活的本真面貌,是原住民特有的生活方式。随着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已成为游客对旅游体验的一种向往,这种向往其实就是对另一种文化的触碰和分享。“触碰和分享”直至“住下来”“留下来”,可能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高境界。备受游客追捧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充满风情的特色民宿印证了这一点。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充分挖掘乡村本身所蕴含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等文化特色,打造山水林田居、人景相宜“各美其美”的多姿形态,打破同质化发展的束缚,让更多乡村找到自己发展的根基,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当乡村游遇见文化,犹如获得“点睛之笔”身具极尽变化之能,乡村旅游因之拥有了更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绘就了“诗和远方”“觅得乡愁”的乡村文旅融合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