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眼中,一个小县城的70年巨变
字体:
A+ A. A-卞明惠/文
我的父亲六十年代中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江苏铜山市支边来到遥远的吉木萨尔。
在父辈们一代代的努力建设下,曾经的小县城现在已蜕变成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全国500强县城,并且还连续3年入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父亲随着子女的变迁,在2001年搬迁到昌吉居住,前段时间,87岁的父亲来到曾经居住的小县城---吉木萨尔县。
父亲缓步前行,目光掠过街巷市井,从百姓餐桌的丰俭、衣着的变迁、居所的迭代到出行的畅达,切身感受着自治区成立70年来,吉木萨尔县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饮食条件历经了从食物匮乏到丰盛追优的深刻蜕变。往昔物资短缺的年代,食物种类单一且供给受限,油糕因价廉易得成为各族群众追捧的“珍味”,唯有“五一”“十一”等集市期间才能买到,羊羔肉、烤鸡等荤食更是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奢侈品。从街边小摊到夜市集群,北庭名街、第一商业街等夜市灯火璀璨,近百种特色美食汇聚,日均客流量破万,乌鲁木齐等地游客专程打卡,2025年夏季夜间经济规模同比增长35%,全县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达14家,餐饮收入年增26.8%。如今的吉木萨尔人,早已告别“有啥吃啥”的窘迫,转而追求“吃好、吃鲜、吃特色、吃文化”的品质生活,舌尖上的变迁见证着日子的红火与幸福。
穿着历经了从基本保暖到个性彰显的鲜明变迁。往昔物资匮乏的年代,衣物款式单一、色彩沉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常态,布料多为耐用却粗糙的棉布、卡其布,各族群众的服饰虽保留传统元素却也受限于供给,一件新衣往往是逢年过节的稀罕物,孩子们甚至要穿兄长姐姐传下来的旧衣。而如今,穿着早已成为生活品质与个人风格的表达:货架上从纯棉、羊毛到科技面料的衣物琳琅满目,色彩、款式紧跟潮流,电商平台更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选购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服饰;传统服饰也焕发新生,哈萨克族的刺绣花帽、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衣裙不再只是节庆装扮,更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走进日常;从保暖耐穿到追求舒适、美观、个性,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单调朴素到多元融合,百姓衣橱的丰盈变迁,正是吉木萨尔县70年来生活富足、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居住条件历经从简陋局促到舒适宜居的深刻变迁。岑参公园,先前就是父母生活了30多年的农科站家属院。为了县城的长足发展,家属院周边的砖坯平房都已拆迁,有的成了商业圈、有的成了口袋公园、有的成了居住楼。早年,城乡居民住房多为简易构造,农村地区危旧房常见,城镇也不乏设施陈旧的居所,居住空间狭小、配套不足,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随着时代发展与民生工程推进,居住环境持续升级:“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安居富民房4982户、完成棚户区改造8904户及3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数千家庭;县城规模从2005年的3.6平方公里扩展至规划中的16.46平方公里,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来水与用气普及率逐步迈向100%。如今,不仅龙壹华庭、信合等小区通过改造整合实现了外立面焕新、车位规划有序、休闲空间拓展的蜕变,让居民告别停车难、活动场地小的困扰,农村也通过安居工程和配套建设让农牧民住进了安全房,城乡居住区更兼具功能性与舒适性,真正实现了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跨越。
通行条件历经从闭塞阻隔到立体通畅的跨越式变迁。过去,县城只有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柏油路,农村大多以石子路或泥土路为主,而如今,全县道路建设日新月异,不仅城区路网不断优化,以准噶尔路、文明路等为骨架的道路网络更加完善,还新建和改扩建了多条道路,如S239线五彩湾至吉木萨尔县公路,将成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联通的交通主动脉。农村公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县9个乡镇通二级公路,57个行政村全部通柏油路,像南部山区伴山公路等的修建,不仅方便了农牧民出行,还带动了旅游、产业等发展,实现了路产融合,让吉木萨尔县的道路真正成为了百姓的致富路和幸福路。
文化历经从历史沉淀的静默守护到古今交融的活力绽放的深刻变迁。往昔,北庭故城的千年遗迹虽见证丝路文明,却多在岁月中默然矗立,非遗技艺与民俗活动仅在小范围传承,文化影响力局限于地域之内。而今,这片土地的文化生命力被全面激活:北庭故城遗址在2.5亿元资金支持下实施24个保护项目,3500余件出土文物经修复师巧手重现光彩,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用虚实融合的现代科技让历史“活”起来,研学课程更让青少年在模拟修复中触摸文明脉络。民俗传承愈发鲜活,连续举办37届的社火调演汇聚三千演职人员,将舞龙舞狮、陕北腰鼓与新疆“麦西来甫”“黑走马”等多元元素相融,更融入北庭历史底蕴,成为各族群众共庆佳节的文化盛宴。文化与生活、产业深度交织,端午等传统节日里,社区百家宴、校园旱地龙舟等活动让文化浸润日常,北庭刺绣、蝶翅画等非遗通过研学、文创转化焕发新生,100余种文创产品与“夜游北庭”“汉唐婚礼”等新业态相映成趣,天山马拉松、厦吉文化美食汇等活动更拓宽了文化传播边界。从文物保护到民俗共享,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吉木萨尔县的文化既守住了历史根脉,更在创新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
环境历经了从生态脆弱、局部失衡到绿意盎然、宜居宜游的显著变迁。往昔,南部山区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部分区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凸显,城区绿化面积有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生态承载力面临考验。而今,全县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抓手,通过实施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昔日裸露的山坡重披绿装,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投入资金推进城镇环境整治,新建和升级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与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公园、绿地遍布,天地园等场所成为居民休闲吸氧的好去处;针对矿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让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催生了“生态+旅游”新业态,南部山区的蝴蝶谷、野狼谷等景点吸引游客络绎不绝,“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今的吉木萨尔,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一座兼具生态颜值与发展内涵的宜居小城。
70 年的变迁,藏在父亲辈的记忆里,显在当下的日常中。从道路闭塞到四通八达,从温饱不足到食味万千,从居无定所到宜居安康,吉木萨尔县的每一处变化,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饱含着百姓的期盼。这片浸润着北庭文明的土地,必将带着过往的荣光,续写更加璀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