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年大学“搬”进社区,昌吉绘就“银发族”暖心图景
字体:
A+ A. A-朱雪婷/文
金秋九月的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金融社区舞蹈教室里的舞步轻盈蹁跹,嘉顺社区声乐课上的歌声悠扬婉转。昌吉州老年(老干部)大学的秋季开学季,因5个社区教学点的落地显得格外不同。从21个教学班到45个教学班的跨越,从“倒车上课”到“家门口求学”的转变,这张悄然铺开的老年教育服务网,不仅丈量着昌吉州民生服务的精准度,更书写着“银发时代”的文化答卷。
老年教育的瓶颈往往在于物理距离与行动限制。昌吉州用社区教学点的创新实践,给出了温暖的解答。家住华洋小区的俞佩英那句“锻炼、学习更方便了”,道出了万千老年群体的心声。对于行动不便、精力有限的老年人而言,过去往返上课需辗转乘车,如今步行即可抵达社区教学点学习声乐、太极拳等课程。昌吉州老年人老干部活动中心精准捕捉这一需求,主动与嘉顺、金融等社区对接,将教学点直接设在居民“家门口”,把声乐、太极拳、非洲鼓等12类课程送到老人身边。这种“零距离”服务的背后,是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深刻体察,更是民生服务从“普惠”向“精准”的升级——1700余名学员的招生规模,印证了这一举措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呼应。
社区教学点的建设并非简单转移场地,而是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深度整合。金融社区将办公楼一楼改造为教学点,配齐桌椅、电钢琴等设施;老年大学派出优秀教师轮岗授课,形成“社区出场地、学校派师资”的联动机制。这一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闲置的社区空间被激活为文化阵地,专业的教学资源下沉至基层末梢。在昌吉州,社区不再只是居民生活的“聚居点”,更成为文化滋养的“加油站”,老年教学点如同纽带,将社区治理、公共教育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基层服务新格局。
老年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传授,更在于精神慰藉与文化传承。声乐教师胡克龙“把快乐和美好送到居民身边”的初心,道出了老年教育的本质意义。对于退休后的“银发族”而言,老年大学既是学习新知的课堂,更是社交互动的平台。在舞蹈班的默契配合中、声乐课的和声共鸣里,孤独感被驱散,归属感被建立,晚年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正是“老有所乐”的核心要义。在昌吉州的社区课堂中,二胡班传承着民乐韵味,太极拳课弘扬着养生文化,非洲鼓班则注入现代活力。这些课程不仅驱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更使社区成为本土文化传播的微观阵地,为基层治理注入“银发活力”。
从21个到45个教学班的数量增长,从城区中心到社区末梢的服务延伸,昌吉州老年教育的发展图景,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昌吉州的实践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唯有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将服务精准送到需求身边,才能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