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无需自证!让温暖敢伸手、不缩手的守护指南
字体:
A+ A. A-张辉/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句曾刺痛人心的质问,在2025年因多起“扶老人反被讹”事件的集中爆发,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从湖南尹先生为证清白辗转十余天寻找监控,到浙江周女士救人后遭诬陷体重骤减22斤,善意被讹诈的案例一次次撕裂着社会信任,而央媒的发声终于为这场困境指明了破局方向。
善意陷入困境的核心,在于举证责任的错位与诬陷成本的低廉。法律早已明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现实中,救助者却常常被迫陷入“自证清白”的绝境。尹先生遭遇的监控盲区、周女士面对的邻里指证,让善意在缺乏证据的真空里寸步难行。更令人无奈的是,多数诬陷者最终仅以一句“对不起”收场,无需承担名誉赔偿、行政处罚等实质性后果,这种“低成本讹诈”正在不断消解社会的善意储备。当救人可能意味着破财、耗时甚至身败名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成了许多人的自保选择。
守护善意,从来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需要制度力量的主动托底。江西抚州17岁少年孟欣轩的经历给出了标准答案:他搀扶醉酒老人反遭掌掴诬陷后,警方迅速调取监控还原真相,不仅认定其为见义勇为,更对诬陷者依法行政拘留。这起案例印证了央媒的判断——公安机关主动介入勘查现场、固定证据,才是破解困境的关键。除此之外,法律的“牙齿”必须更锋利:依据《民法典》追究诬陷者的名誉侵权责任,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拘留罚款,对情节严重者以诈骗罪或诬告陷害罪追究刑责,唯有让失信者付出代价,才能遏制讹诈的蔓延。
对普通人而言,科学施救与保留证据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但这不应成为善意的负担。遇老人跌倒时,先确认状况并呼叫专业救助,寻找证人共同施救,用手机拍摄现场视频留存证据,这些方法能降低纠纷风险,却也折射出善意需要“小心翼翼”的无奈。真正健康的社会,应当让救助者不必带着“证据意识”伸出援手,让“好人条款”成为无需设防的后盾。
从“扶不扶”成为时代之问的那天起,我们期待的从来不是冷漠的自保,而是温暖的互信。善意无需自证,当公安机关主动扛起还原真相的责任,当法律为善意撑起防护伞,当诬陷者不再能全身而退,善意才能摆脱“自证清白”的枷锁。正如网友所言,每一次对讹诈的纵容,都是对善良的劝退;每一次对善意的守护,都是在为社会升温。唯有制度与人心形成合力,才能让伸手相助的勇气回归日常,让温暖成为社会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