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致敬”变成“冒犯”:从《升龙》看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字体:
A+ A. A-张辉/文
当喜马拉雅山脉5500米海拔的山脊上,《升龙》烟花的绚烂归于沉寂,留下的不仅是待清理的残留物,更是一场关于艺术、商业与生态的深刻讨论。蔡国强与始祖鸟联手打造的艺术项目本欲"以东方艺术语言对话自然",最终却因生态争议陷入舆论漩涡,这起事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所有与自然相关的活动都必须坚守的敬畏底线。
争议的核心是:主办方曾高调宣称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实施"预防—监测—恢复"全链条方案,甚至将燃放等级定为最低风险。但植物学专家的质疑直击要害:青藏高原低温低氧、生物活性极低,所谓可降解材料可能长期存留,而所谓的"翻土修复"反而会破坏表土结构,加剧生态损伤。更关键的是,当地生态环境局仅以"材料环保"为由未要求环境评估,暴露出监管层面对脆弱生态区域活动的考量缺失。这种将平原地区标准直接套用于高原生态的做法,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
艺术的真谛在于构建与重塑,而非破坏。蔡国强这场名为“升龙”、标榜“吉祥”与“生生不息”的烟花秀,实则是对大自然“生生不息”最无情的破坏。始祖鸟选择在生态极脆弱区举办爆破类活动。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更是户外行业赖以生存的价值根基。网友那句"炸个山致敬,真的谢了"的吐槽,恰恰道出了公众的不满:以自然为布景的营销狂欢,从来不是对自然的致敬。
而新疆拥有天山、阿尔泰山等同样敏感的山地生态,以及荒漠、湿地等易被干扰的生态系统,二者都经不起“以艺术活动为名”的非必要人为扰动。无论是雪山烟花还是新疆的开发建设,都绕不开“活动是否越界”的核心,更不能以“创意”“发展”为借口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是《升龙》争议给所有自然区域保护的警示,新疆也不例外。《升龙》引发的舆论争议,本质是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这与新疆环境保护所需的“全民参与”高度契合——只有守住“不破坏自然”的共同认知,才能避免类似争议在新疆的生态场景中重演。
这一次的烟花事件,不仅点燃了高原山脊,也点燃了公众对环保行为的警觉。大自然不是品牌的背景板,不是谁的秀场。户外品牌和艺术家们若真正尊重自然,就应在所有行动中贯彻“无痕山林”原则。我们拒绝任何形式的环境表演主义。只有敬畏之心真正融入每一次决策与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青山长青、烟火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