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垒县为例研究如何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水平
殷静
基层文化阵地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文化创造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区州党委的关心帮助下,木垒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统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管理、使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力促进了木垒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木垒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2019年以来,木垒县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10个,其中,乡镇及以下的占70%。截至2023年10月,木垒县“一场四馆”(运动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全覆盖,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58个行政村、7个社区农家书屋全覆盖,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5个;建设文化大院36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确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了管理好、使用好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木垒县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新建刘亮程文学馆、闽木文化交流中心,木垒县综合运动中心、芦花河冰上运动基地、新户镇三畦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在木垒县博物馆内新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民俗文化展厅等,并严格落实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系统专项经费及中央、自治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木垒县文化事业经费由2019年的98.41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214.6万元。2023年,木垒县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19年的两倍,举办免费培训班培训人次是2019年的1.5倍,木垒县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19年的近两倍。
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充分认识队伍建设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第一资源。目前,木垒县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队330余支,注册志愿者1.4万余名,培养民间文艺团队51支,基层文化带头人67名。为加强志愿服务,木垒县文化馆、歌舞团与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立结对联系帮扶机制,文化馆每年对基层文化带头人开展培训不少于两次,文化站每年对文化志愿者进行技能培训。
为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
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及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更新补充公共文化设施,尽力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场所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两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要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
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农区乡镇要发展好“名人效应”,要充分运用好刘亮程文学馆、闽木文化交流中心,将参观、研学、旅游、调研等各类重要活动融入文学馆的使用中,进一步扩大影响,带动宣传,提高公共文化品牌建设,增强群众参加文化建设的信心;牧区乡镇要认真挖掘草原文化,开展赛马、刁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农牧民群众参加群众文化的积极性。
加强对基层文化阵地的管理
切实增强政策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文化产品提供传播渠道。
(作者为昌吉州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纪检工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