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新闻 > 昌吉新闻

“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获奖作品展示 报告文学 | 无限风光十三户

发布时间:2024-08-07 09:53:00 来源:昌吉日报

  顿黎明

  编者按

  为庆祝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昌吉州党委宣传部、昌吉州党委统战部、昌吉州党委教育工委、昌吉州教育局、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辉煌70年 壮丽新昌吉”征文比赛,共收到稿件4313篇。经评委会评审,分别评选出成人组、中学组、小学组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104件。《昌吉日报》特开设专栏展示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7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个小村庄来说,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昌吉市以北30多公里处,距离五家渠市仅一条马路相隔,在马路这边吼一嗓子,路那边就能答应,这里就是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十三户村说大也大,面积达18900亩,相当于27个梵蒂冈;说小也小,它能装进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心里。

  北方的腊月寒意正浓,但屋里却暖意融融。2024年1月29日,距离农历新年还有11天,这里早早便有了年味。这天,“东西南北中 乡村互联通——在希望的田野上”14省区市28个村春节联欢晚会首场“群众村晚”直播在十三户村举行。离“村晚”正式开始还有近一个小时,村委会的三楼会议室早已座无虚席。

  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个头不高,长得很敦实,寸头、方脸、眼睛不大但很聚光,和他握手,总感觉有一种农民兄弟特有的力量。楚书记一直在现场招呼着“四老”人员,和他们愉快地拉家常。各民族小朋友享受着难得的假日时光,在现场奔跑、嬉戏……

  上午12时,“村晚”在开场舞《盛世欢歌》中正式拉开序幕,这已是村里举办的第三届“村晚”了。

  “农业灌溉有渠道,艾草、蔬菜和山药。大虾、鲈鱼和梭边,还有苞米尝个鲜。豆芽厂、马路砖、驴肉驴奶销路宽。蔬菜种子品种全,远销海外挣美元。腰包鼓,腰杆硬,发展成果惠百姓……”快板《我的家乡我来赞》,大家一边说着词,一边扭着秧歌步,好不热闹。

  86岁的老村支书陈兴礼兴致格外高,老支书耳不聋眼不花,眉毛有大拇指那么粗,声如洪钟,看着总有点像西游记里的人物。楚保金说:“老书记近来身体好着呢吧?”陈兴礼回答:“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楚保金又说:“老书记可要好好保重身体,照您这身板,能活100岁!”陈兴礼打趣:“啧啧,100岁可不敢想了,不瞒小楚书记啊,我现在是过去的事情忘不掉,跟前的事情想不起。”陈兴礼的嘴皮子惹得众人开怀大笑。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十三户村现在主要发展玉米、棉花、蔬菜、渔业等十三个产业,围绕十三个产业创作的舞蹈《十三娃》一亮相,就赢得村民一片叫好。7岁的墨正鹏演的是十三娃中的“福”娃,寓意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生活幸福安康。当天,十三户村还特别邀请了共建单位——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国学班的小朋友们一起联欢。麦乃赛·帕尔哈提江和十几名小朋友为大家带来了京剧串烧。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7月13日,总书记来到固原巷社区,当时7岁的麦乃赛·帕尔哈提江和国学班的小朋友们为总书记表演了革命样板戏经典剧目《红灯记》选段。当时,总书记问麦乃赛·帕尔哈提江几岁了,麦乃赛·帕尔哈提江回答说,“我六岁了。”总书记说:“你们演得真棒!”总书记还勉励国学班的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近两个小时的“村晚”,在舞蹈《相亲相爱》中落下帷幕。老支书陈兴礼意犹未尽,继续和左邻右舍聊着天。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陈兴礼也不例外。

  1962年,24岁的陈兴礼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中国同样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大事件。陕西省临潼区发现兵马俑;我国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顶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也是在这一年,37岁的陈兴礼干上了村支书,这一干就是15年。

  老支书陈兴礼最爱跟别人聊十三户村的由来。时间长了,老支书总像说“茴”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唯一不同的可能是老支书没有穿长衫。“你猜猜十三户为什么叫十三户?”“不晓得了吧,我给你说……”老支书目前是村里年龄最长的,他和老伴加起来有172岁了。

  听老支书讲,十三户村原来还真不是“十三户人家”的意思。老支书的说法至今已无法考证。据说很多年前,当地有个冯家,冯家家大业大,这边有个水库,也叫冯家坝。冯家有兄弟7人,老四当时当县长。夏收时节,老四带着一群人走在水库跟前,检查工作。午时过后,老四一行人来到一堆粮食跟前,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说:“我们打个赌如何,这堆粮食有多少斛?输的要给赢的10块大洋。”老四先估摸了一下说:“我觉得有十三斛。”众人碍于县长的面子,说法不一。现场称重的人也颇有眼色,正好称量了十三斛,10块现大洋就进了老四的口袋。老四一时兴起,寻思着:“十三斛,十三斛,这个地方就叫‘十三斛’吧。”时间一长,人们为了图省事,“十三斛”就变成了“十三户”。

  1975年,楚保金4岁了,37岁的陈兴礼不会想到,这个小家伙将来能接他的班。而且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82年,十三户村实行包产到户。当时村里有300多户1000多口人,耕地有三千余亩。

  1990年,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的第二年,52岁的陈兴礼卸任村支书。张国友接过了接力棒。楚保金当时还不到20岁,因为家庭原因,没有上完高中就回家务农了,但他脑袋瓜子好使,记性也好,有次代表乡上参加昌吉市的一个知识竞赛并取得了好成绩,组织上觉得这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1992年,他担任了十三户村一组团支部书记,三年后,楚保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是一个《同桌的你》风靡校园的年代,那是一个老少都会哼两句《水手》的年代,那也是在五家渠市露天广场两元就能嗨唱一晚上卡拉OK的年代……后来,因为连续三年获得六工乡“优秀团支部书记”,楚保金被组织推荐到中央团校第83期团干部培训班学习,也是在中央团校培训期间,楚保金第一次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1999年3月,楚保金担任十三户村村委会主任,开始与张国友搭班子。俩人相差22岁,属于典型的两代人。既然是两代人就难免有代沟,但俩人都擅长沟通。只要在一个桌子上,代沟就神奇地消失了,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但有件事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始终没有统一。十三户五个片区地处昌吉市北端,距离六工镇区较远,耕地少,灌溉用水紧缺。“要想富,村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是经常萦绕在楚保金脑海中的问题。担任村主任的第二年,一个大胆的想法时不时就会闪现出来。“搬迁,想办法把十三户村几个片区往北整体搬迁四五公里,搬到离五家渠市近的地方,借五家渠的‘力’来发展自己。”

  五家渠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师部所在地,其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相比十三户村要好很多。

  楚保金的想法慢慢在村民中传开了。王大娘说:“他这是耗子搬家——穷折腾。”张大妈说:“我反正是叫花子搬家——一无所有。”

  要想成事,得先争得村里一把手的支持才行。有一天,楚保金约上张国友和一片区的小队长商谈搬迁事宜。楚保金说:“张书记啊,您看您的老土块房子住了也几十年了,也该换个新房子了。”张书记回:“唉,谁说不是呢,房子住了几十年,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一片区小队长接话:“就是,张书记,确实也该盖个新房了。”楚保金说:“张老哥,我有个想法,你看看行不行得通,我们把村子整体往五家渠方向搬,怎么样?这样张老哥也能住上新房了,离五家渠也近些,也有利于村里发展。”老张书记连忙摆手:“你说什么?搬村子?你以为这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呢,不行不行。”张书记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行不行,小楚啊!你这是马蜂斗公鸡——自不量力。”

  一把手既然不支持,那就再换个思路,去做做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的工作。楚保金便寻思着先找年龄偏小的村干部,到家里去串门。到家里串门和在办公室里谈话的氛围是不一样的。一样的事情在家里嗑着瓜子喝着茶,聊着聊着可能就成了,但在办公室里那就是公事公办,需要研究,这一研究可能就到秋后了。

  听完楚保金的想法,年轻的李委员说:“谁不希望过好日子啊,我还想着娶媳妇哩,没个好房子,哪个丫头跟咱啊,楚主任,你咋说咱就咋干。”

  楚保金又来到妇女主任陈大姐家,“呦呦呦,什么风把小楚主任吹来了。”“哈哈,陈大姐,我老远就闻到你家院子里传出来的香味了,大盘鸡快出锅了吧。”“马上马上,小楚主任,我还正想给你打电话,你这就过来了,还省了我的电话费。”陈大姐上过高中,在村里也算是个文化人,能说会道,属于没有学历有能力,没有文凭有水平的村干部。村里谁家有个急难愁盼的事,都喜欢找陈大姐,而陈大姐也乐于帮忙。“小楚主任,你的想法我很赞同,事情是个好事情,可是怎么搬?一下能拿出几万元的村民可不多啊,大家也都嫌麻烦。”“陈大姐,只要你支持我就行,其他的问题慢慢解决。”陈大姐自家院子里每年都养着几十只土鸡,养大了给孩子们解馋,家里有重要客人来,杀鸡招待是常规,也是农村招待客人较高的礼节了。喂了半年的土鸡能有4公斤多,陈大姐炒鸡还真有一手,金黄的鸡块配上红辣皮子绿辣子出锅,油油的,让人垂涎。陈大姐人也爽快,“我支持,我坚决支持小楚主任。”

  在随后的三个多月时间,楚保金陆陆续续做通了大多数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在随后召开的村“两委”班子工作会议上,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十三户村一片区首先进行搬迁的事宜。消息一传开,小村庄便不平静了。后来的几个月时间,楚保金通过召开十多次党员代表大会和二十多次村民大会以及开展入户走访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形成了搬迁的共识。但是,老张书记的思想疙瘩还是没有解开。

  2002年,当时村里只有121户人家,80%的村民还住着土坯房,20%的村民盖的砖木或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当年的村民人均收入也就是四五千块钱。

  村民搬迁的思想工作基本做通了,那么接下来怎么搬,能不能争取点优惠政策,搬过去后有没有统一的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楚保金的面前。过去有个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起点高一点,步子迈大一点,就盖小二楼。”楚保金一旦有了想法,就一定要把想法变成现实。他经常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楚保金的主持下,最终讨论决定,给一片区搬迁过去的每户村民分5分6的宅基地。

  楚保金寻思着:“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得先找几个带头人,找几个党员,再找几个条件好的、思想上活泛的致富带头人,让他们先带个头。”又过了一个多月,楚保金多方奔走联系了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又找来专业的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共设计了两种户型,134平方米和161平方米。

  2002年6月8日,十三户村一片区整体搬迁开工仪式举行,市镇两级领导都到场参加了。副市长兴致颇高,“小楚啊,你这次动作大,利用与五家渠市相邻的优势,把一片区搬过来,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未来可期。”“副市长,后面遇到困难,您可得大力支持。”“好好好,你这个小楚……”与此同时,在镇政府大院,马副镇长对前来办事的老张书记说,“老张书记,不是我说你,今天可是十三户的大事,你这个当书记的也该参加一下,不然你让小楚主任咋想,你让全村的老百姓咋想。”“我听马副镇长的,我这就去。”说着老张书记就出了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能否管理得好,各项工作能否上得去,经济发展行不行,很大程度上就看村干部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在农村有许多事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村干部不可能坐在办公室通过上墙的工作流程来办理,而是需要视不同事情、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地去解决。解决事情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哪种方式最有效就用哪种方式。

  搬迁刚开了个头,就出问题了。村“两委”通过招投标最后有四个施工单位中标。但其中有一家公司在下地基过程中,质量出现了问题,引起了村民不满。村民说,村干部肯定吃了回扣。这让楚保金的工作十分被动。楚保金怒气冲冲地找到项目经理,以理服人,后续的工程质量有了保证,工程进度也实时进行了公示,给了村民明白,还了干部清白。

  麻烦的事几乎一天都没有断过,两个户型的图纸,设计方在设计时,大户型的外立面有个琉璃瓦屋檐,而小户型则没有。起初村干部也没人搞明白图纸,等户型盖出来有个样子了才暴露出问题。小户型的村民又不愿意了,嚷嚷着要改图纸返工。

  搬迁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跟打地鼠一样,刚解决完这个,那个又冒出来了。水泥沙子跟不上了、年底了民工工资没着落、给排水设计得不尽如人意……在老张书记和小楚主任等村干部的齐心协力下,出现的问题一件件得以解决。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也专门制定了扶持政策,减免了一片区村民三年的农业税和统筹提留,大概每户享受了5000元的补贴,第二年,镇政府又给村上拨款十几万元。

  2003年底,一片区一期71户基本建成,随后又配套了“三通一平”,基本达到了入住条件。2005年底,一片区的村民陆续搬进了小二楼。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实施二期的条件也逐渐成熟。2005年下半年,二期建设拉开大幕,有了一期建设的经验,二期工程进展比较顺利。截至2008年底,97户已经如期完工。与此同时,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也持续跟进,完成了全村21公里的柏油路铺设,实现了户户通。也是在这一年,小楚主任成了小楚书记。慢慢地,搬迁过来的村民就近在五家渠市发展三产,和五家渠市越融越近。同时,村民在教育、电力、供排水、供暖等方面享受着五家渠市的政策倾斜,这也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搬迁过来了,如何发展经济?这成了楚保金的头等大事。经过多方论证调研,村“两委”决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自身优势,发展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搞活农家乐,发展牛羊育肥和渔业养殖,后来陆续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2011年,十三户村人均收入达15000元。

  “三农”工作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人民之问,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东风,十三户村又开始了三片区整体搬迁工作。后续五年,依托党的安居富民政策,每户抗震安居资金补贴21000元,援疆资金补贴10000元,富裕起来的村集体又给每户补贴19000元,这样每户就补贴了50000元。当年整体搬迁161户,搬迁工程顺利推进。老张书记的儿子也于2015年搬上了小二楼,孙女张榆佳就近在五家渠市上高中,离家不到一公里。

  闲不住的老张书记自2008年退休后,在杜氏旅游度假区附近开了个农家乐。他头脑灵活,作为一名老党员积极响应村里发展旅游的号召,每天忙里忙外,最享受的时光就是晚上打烊后二两小酒,一盘牛肉……

  十三户村有村民561户1653人,由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组成。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楚保金把44岁的阿不都喊小兄弟,你到我家吃月饼、我到你家吃馓子已是常态。阿不都很勤劳,每天天不亮就出去跑运输,他还将自家20多亩土地流转出去,一年有10万多元的收入。

  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2016年,十三户村幸福互助院投用,各项配套设施齐全,还为全村1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大家由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迈进。

  过去,十三户村的女娃都想往外嫁。现在,村民脑袋富了、口袋鼓了,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王媒婆经常把外村的姑娘往十三户村领。

  在爷爷的影响下,2021年6月,老张书记的孙女张榆佳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3年,她回到十三户村,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目前,十三户村主打“鱼米之乡、宜居之镇、旅游之地”三张名片以及“西域水乡·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康养胜地品牌。

  “收网,出鱼喽!”天刚蒙蒙亮,新疆海威渔业公司总经理陈国春一声吆喝,打破了鱼塘的宁静,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罗非、梭边、加州鲈被捞起,装车发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疆海威渔业公司已成为集名优水产良种繁育、养殖、垂钓旅游、民宿餐饮于一体的自治区级水产养殖企业,为乌昌地区的海鲜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餐桌。目前,十三户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达3300亩。

  每当盛夏,十三户村的艾草香沁人心脾。村委会利用村民闲置房屋返租给村集体打造了艾草小镇。一方面通过开展艾草产品深加工,生产艾草精油、艾条、艾柱等产品;另一方面开展艾草养生项目,如艾草针灸、艾草中医理疗及养生泡脚等。村民庞艳负责管理艾草馆,每月工资3000元。去年,通过电商销售,艾草馆为村集体带来了十几万元的收入。

  浪漫的产地不止在法国,十三户村也有无限风光。每到旅游旺季,油菜花田上,白色的帐篷星星点点,游客在此休憩纳凉,夜晚仰望星空,点燃篝火,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浪漫吗?

  ……

  近年来,十三户村先后获全国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奖、第三批全国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2024年1月,楚保金当选为副镇长,兼任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

  2023年12月22日,在“德耀庭州·文明昌吉”——礼敬昌吉州第九届道德模范典礼上,楚保金荣获敬业奉献模范,受到表彰。“从未顾及担子的沉重,只因心有所系;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只因责任在肩。以一个美的愿景,把一颗颗心聚起来;以一种闯的姿态,带领人们奔向前方。村子变了,绿树丛中楼墅新;村民富了,身姿舒展笑意浓。挥洒奋斗的汗雨,描绘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你还在路上。”这是组委会给楚保金的颁奖词。

  鱼塘遍布、水鸟翔集。“生态、绿色、文明、宜居”正是如今十三户村的真实写照。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十三户村450栋二层别墅式楼房拔地而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3年,十三户村集体收入达23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4800元。2024年,十三户村投资3000万元的种子博物馆项目和460万元的艾草一期项目已开工建设,这是村里的重头戏。

  近年来,十三户村先后组织全村多名党员到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发达地区观摩取经。楚保金时常对村干部们说:“我们要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站在天安门前想问题。”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十三户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该作品获征文成人组一等奖;作者系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电视节目部主任)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