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新闻 > 昌吉新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名书记话铸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呼图壁县委书记 徐雪峰

发布时间:2024-08-23 11:32:47 来源:昌吉日报

  巍巍华夏山河壮,各族儿女脉相连。铸牢命运共同体,点亮民族复兴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呼图壁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呼图壁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作出呼图壁贡献。

  一、传承根脉,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必须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研究成果,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一要深化“多元一体”国情、区情、州情、县情教育。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加强新疆“四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二要健全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针对党员、干部、群众等不同群体,编印干部学习资料、各族群众学习“口袋书”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邀请区、州专家进行宣讲培训,向各族干部群众讲清楚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道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三要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按标准动态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各类学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课程,将思政课作为“学校第一课”抓好做实,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二、文化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的具有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一要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旅游景区,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互鉴交融,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持续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二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学习使用。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要求,持续巩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成果。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行业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服务用语用字,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干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带头作用,着力加强农牧民群众,特别是两个牧区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之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切实在全社会营造学国家通用语言、讲国家通用语言、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浓厚氛围。三要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持续净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强化正面宣传引领,继续组织开展好“百名优秀民族团结模范心向北京”感恩行动,坚决防范和抵御“三股势力”及“双泛”思想传播渗透,着力解决牧区群众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

  三、凝心聚力,持续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已凝结成为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之间交融发展是历史大趋势,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强。要深入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各民族全面交融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方面深化交流交融,实现心灵相通。一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不断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持续提升“阿同汗”“花儿妈妈”“雷锋车队”等民族团结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各族群众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在充分发挥“四同四送”活动作用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亲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深化呼图壁县与兵团结对联建,用好交流任职、干部挂职等方式,推进村镇之间、对口行业部门、学校、医院结对子,开展“少年儿童手拉手”“百企兴百村”等行动,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二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和妇女半边天作用,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发挥团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理直气壮面向各族群众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当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把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三要持续深化对口援疆工作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对口援疆机制的优势作用,实施闽呼两地“结对共建”工程,积极搭建与龙岩、宁德两市交往交流的平台,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各单位民创优秀工作人员赴宁德和龙岩观摩学习,吸引和促进更多福建客商群众到我县旅游、投资兴业。

  四、优化布局,加快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解决多民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碎片化问题,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系统化建设有效抓手。一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充分发挥城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促进城市更好地接纳各族群众,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把互嵌式乡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深入推进互嵌式社区和乡村建设,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二要持续推进互嵌式学校建设。坚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学生抓起,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不断巩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互嵌式学校建设成果。持续深化“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三要加强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提升牧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补足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切实改善牧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村落社会文明进步,为加快推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广大牧民增收提供保障。

  五、依法治理,大力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健全民族工作治理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二要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高压态势不动摇,加强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积极主动开展涉疆对外斗争,坚决防范民族领域突发事件。三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准确把握城镇化和学龄人口规模演变新趋势、区域产业发展新要求,坚持系统谋划,系统推进,科学统筹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完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配置,不断促进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与城乡人口流动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协调匹配,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期待。

  六、改善民生,促进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作为建设者、参与者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民族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一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存在问题,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排查”行动,充分发挥防致贫动态监测对象“一对一”包联帮扶工作机制作用,确保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易致贫重点监测户实现稳定增收不致贫。二要全力推进有劳动能力的人全就业。发挥好县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加大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一技之长、都能稳定就业。做大做强葡萄酒、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刺绣等特色产业,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各族群众全就业提供支撑,以就业促团结、增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要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以就业、教育、医疗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不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官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