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新闻 > 昌吉新闻

礼赞昌吉辉煌70年 建设典范地州谱新篇|千里沃野共绘振兴画卷——昌吉州成立70周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回顾

发布时间:2024-09-01 12:03:00 来源:昌吉日报

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车间,智能管控平台操纵智能机器人进行面粉生产和码垛。记者 何 龙摄

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老湖村,农户在运用番茄移栽机移栽番茄苗。记者 何 龙摄

吉木萨尔县北庭镇西上湖村,村民在鱼塘中奋力收网。记者 何 龙摄

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西瓜田,商贩将西瓜装车。记者 何 龙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素有“西部种业之都”“全国优质小麦之乡”“中国优质加工番茄之乡”“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之乡”“中国优质棉生产基地”等美誉的昌吉州,是中国西北边陲的一座物产丰盈的宝地,因农而兴,向农而强。

  1954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之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0.43亿元,然后一年一个台阶地迅猛增长,留下一条闪亮的增长轨迹:1965年跨进亿元门槛,1990年迈上10亿元台阶,2006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7.61亿元,2023年达260.47亿元。和1954年相比,2023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了605.7倍,翻了9.2番。

  不断更迭的数据增长,正是我州农业农村发展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写实与呈现。

  科技创新 加速现代农业兴起

  6月28日,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小土古里村,田成方,林成行,金黄麦田一望无际。田野上,鲜见低头劳作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农用机械。

  联合收割机逐着麦浪前行,一簇簇麦穗被卷入“肚里”,不一会儿,麦粒从机腹粮仓喷涌而出,卸入与之并行的运输车厢内。

  而在70年前,昌吉州仍沿用着“二牛抬杠”“大水漫灌”等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水平低。1955年,昌吉州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在奇台县成立。20世纪60年代,大型农机具、链式拖拉机等逐渐取代畜力农机具。

  1984年,全州农机经营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将原人民公社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划转给农户个体使用和经营。1990年,全州农村农机户达到3万多户,拥有农机总动力78.47万千瓦,是10年前的3倍。当年,全州机耕率、粮食作物机收率分别为89.04%、37.8%。

  近10年,昌吉州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播种等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与设备快速普及,遍及种植、畜牧、林果、农产品加工等富民支柱产业,农机服务规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朝着“全程、全面、高产、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截至2023年,昌吉州农机总动力达291.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6.47万台,5000台(套)农机装上“北斗芯”,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4%,高于全疆11个百分点。

  在昌吉州,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土地“种”上了“云端”,用跳跃的数字指导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

  今年,玛纳斯县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动态监测管理应用体系,用众多传感器和智能装备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准农情监测系统,在广袤的田野里织就了一张多层次、立体化、全天候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网”。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云’种地,农业高科技成了我们农民的‘田保姆’,我们种地更有底气。”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广丰村村民徐荣文欣喜地说。

  如今,数据成为昌吉州农业生产的“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产的“新农具”,数字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昌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水平领跑全疆!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据州统计局报告显示,昌吉州农业产值由1954年的0.3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8.3亿元,增长390.3倍,翻了8.6番。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宽早优”棉花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等国家级科技平台落地昌吉,一批新技术加速推广应用,加速了昌吉现代农业的兴起。

  向美而行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初秋晴日,晨光染透山峦。坐落东天山北麓的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在倾泻而下的阳光中苏醒。

  拔廊房岁月斑驳,古榆苍劲挺拔,书声萦绕耳边……被誉为“艺术家村落”的菜籽沟村,随着作家刘亮程入住,成为新疆文学旅游的新地标。而今,菜籽沟村已有32家民宿,今年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

  菜籽沟村至今仍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建筑群。2019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对拔廊房建筑群村落给予法律保护。即使拔廊房需要修缮,也要依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和体现拔廊房原始风貌。

  如今,在木垒,得到充分修缮和保护的9个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全国游客节假日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村民也在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逐渐富起来。

  放眼昌吉州,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发生蝶变的远不止木垒县。

  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小海子村遍地是花草,满眼是绿色,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亮化夜景放射灿烂光华,现代特色农业风光无限;吉木萨尔县探索突破农村养老瓶颈,“健康+养生”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然而,20世纪50年代,昌吉州农牧民住房主要是土木结构房屋,以土筑墙或土坯垒墙,冬季以火炕或火墙取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房热情逐步升温。至1985年,乡镇及集镇建房大多都是根据规划进行,农牧民开始重视房屋功能和布局。1992年,州党委把农村标准化居民点的建设作为农村奔小康的目标之一。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16年,昌吉州党委和政府启动“两清两美一绿”行动,在全州范围内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美丽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昌吉州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23年,昌吉州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昌吉实践的突破口,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改革开路 唤醒农村沉睡财富

  在天山绵延起伏的北麓,腰站子村悄然发生着一场无声的巨变。

  十几年前,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滩,干涸的麦田、荒芜的老井,村集体和个人都不算富裕。

  2009年由腰站子村党组织牵头,村“两委”、党员带头,成立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社,全村443户村民变“股民”,共享荣光、广受其利。

  山川绿意盈盈,鲜花悄然怒放,今年腰站子村20万亩小麦喜迎丰收。

  腰站子村民高琦欣喜地说:“我在合作社担任小麦种植片区片长,一年下来工资和奖金18万元,我媳妇在村上开商店,一年挣个六七万,加上土地入股分红,去年全家收入36.5万元。”

  对农村改革的回望,是一种幸福。

  2016年,腰站子村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村,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丰裕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腰站子实业集团公司。2023年,该集团公司实现产值5.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3.06万元。腰站子村上榜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和超亿元村榜单。

  腰站子村的改革之路,折射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变革。

  昌吉州自2016年起率先在全疆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级试点工作,2019年承担了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一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位一体”的改革在昌吉州有序推进。

  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昌吉州全面实行“五定一奖”农业生产责任制。1979年,全州粮食总产达4.25亿公斤,较1978年增长7%,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村的改革,发轫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昌吉州实行承包期为15年的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全州54935户农民领到土地使用证。1999年,昌吉州依法进行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2010年起,昌吉州推进土地有序流转。2018年,昌吉州土地流转面积244.1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0.45%。

  2019年,昌吉州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2020年底,奇台县被列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激活乡村资源要素。

  农业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1949年,昌吉州农民人均收入69元;1958年,农民人均收入97元;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1080元;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316元;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5130元。

  70年沧桑,70载朝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都是参与者。

  昌吉农业正是在朝夕之间、在三餐之间、在广袤田野、在四季流转中,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而今回望,已是满目芳菲。这片滋养了161万各族儿女的沃土,正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