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昌吉 融入‘丝路’”,现在已成为昌吉州品牌招商活动。企业家说——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辉)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厚植企业发展的沃土。
2024年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
立足昌吉,放眼丝路。一大批企业依托昌吉良好的营商环境,深耕这片沃土,补短板、填空白,做足“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积极布局、加强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闯出了一片发展新天地,“链”出了发展共赢新局面。
多海清:
依靠新能源产业链
做好“绿电消纳”大文章
2024年11月2日,首航高科3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高新区)开工奠基。
“我们项目落地昌吉,主要是看中了昌吉州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和可圈可点的营商环境。”2024年12月13日,首航高科3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负责人多海清说,昌吉州源源不断的绿电供应,让他们坚定了投资建设的信心;昌吉高新区的保姆式全流程服务,让他们安心在昌吉发展。
目前,昌吉州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的新能源项目超4200万千瓦,年内并网规模将突破1500万千瓦时;2024年昌吉州前三季度所发绿电达151.54亿千瓦时。
做好“绿电消纳”文章,助力昌吉州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首航高科3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示范。
这个总投资23.95亿元的多能互补储能电站,由福建援疆干部引进,年消纳绿电13亿千瓦时,通过压缩二氧化碳熔盐储能+电化学储能技术,实现蒸汽、冷气、热水和电力“四联供”,将有效提升昌吉高新区电力、蒸汽供热保障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我们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清洁能源、新能源、智慧能源利用等综合能源运营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技术应用中走在了前列。”多海清说,项目投产后,每年可通过绿电生产60万吨蒸汽,不仅能满足昌吉高新区工业企业需求,将来还可以向周边设施农业大棚、昌吉市城市供热管网供热,进一步打通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公司在昌吉高新区大学城商业街新租了办公室,多海清看着室内的项目效果图,对未来充满信心,“项目应用新型储能技术,不受场地限制,综合转化率高,能够提供蒸汽、电、热等多种能源,很有市场前景。”
“我们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熔盐长时储能、余热发电技术落地,并找准与昌吉新能源产业发展契合点,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造福当地群众。”多海清说,在昌吉高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已在昌吉高新区注册成立了首航能源集团昌吉热电有限公司,准备扎根昌吉,发力新能源储能赛道,进一步做好“绿电消纳”文章, 填补新兴储能产业空白,助推昌吉州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变绿”。
许佳斌:
立足本地供应链
抱团发展释放规模效应
“在昌吉州各级干部的帮助下,我们企业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产品年产量达15万吨,最近还接到了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意向订单。”2024年12月13日,昌吉高新区新疆中瀚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光伏支架生产车间里,该公司副总经理许佳斌看着4条光伏支架自动化智能生产线,谋划着明年到中亚国家建厂的打算。
新疆中瀚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太阳能光伏支架连接件及各种主梁、斜梁等产品的企业,2022年3月,经福建援疆干部牵线搭桥,公司签约入驻昌吉高新区。
“昌吉高新区给我们提供了厂房选址、施工用人、投产销售等‘保姆式’服务,跟踪办理了有关事项,2022年8月,我们就实现了批量投产。”许佳斌说,公司全智能生产平台属于全疆首创,全国领先。成型机的速度每分钟能达到45米,冲孔速度每分钟可以充120次。在数智技术加持下,目前公司光伏支架等产品销售已覆盖全疆。
“昌吉州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是助力我们企业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许佳斌说,公司已成为昌吉州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昌吉州积极打造全疆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加速布局形成了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
“公司周边还分布有风电叶片、塔筒、储能电池等装备制造项目,大家形成抱团发展的规模效应,这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在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许佳斌说,本地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帮助公司实现了降本增效。
许佳斌介绍,公司生产光伏支架所需的原材料是镀锌铝镁合金钢板,生产线刚投产时需要从1200多公里外的甘肃酒泉拉运,经当地干部与相关厂商协调合作,目前该原材料已经在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生产,而且八钢免费送货到厂,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运费近500万元。
“昌吉州矿产、风光资源丰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潜力巨大。”许佳斌表示,“公司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完善的供应链,释放企业内在动能,不断提高企业产能、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布局,进一步拓展中亚市场,通过‘走出去’战略助推公司产品产量翻倍。”
舍刚:
发力种业全产业链
昌吉优质种子走向全球
“这是我们自主培育的冬新品种九圣禾D1508,2022年开始推广种植,亩产达867.87公斤,这已是该品种连续3年刷新全疆冬小麦单产纪录。”2024年12月18日,在昌吉市九圣禾产业园,九圣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圣禾)董事长舍刚指着小麦种子说。
二十余年,立足制种行业,发力种业全产业链,九圣禾从昌吉市三工镇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种子加工厂,发展成为资产数十亿元的国家和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九圣禾D1508、九圣禾2468、新陆中81号……九圣禾公司展厅内,一粒粒小小的种子的铭牌上,清楚地记录着该种子刷新的玉米、小麦高产纪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粮食增产丰收、农民增收致富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孕育着强大的经济效益。”舍刚说,近些年,九圣禾形成了涵盖上游科研育种、中游制种种植和下游种子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我们从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做好种子这件事。”舍刚说,昌吉州有着多年的大规模发展制种产业的历史,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大块土地、成熟的产业工人和配套产业政策完善,在昌吉发展制种产业得天独厚,政府扶持政策和项目也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舍刚介绍,近年来,九圣禾先后牵头主持“十四五”国家重大育种攻关专项两项,主持农业农村部《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两项,支持上合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四项,承担“昌吉现代国家农业(种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等多个科研和产业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在提高公司科研实力、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九圣禾已在南北疆及河南省新乡市、辽宁省铁岭市等多地建设了种子加工生产线并配套仓储物流服务体系,玉米、小麦、棉花种子年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良种覆盖全国17个省份,其中小麦种子和棉花种子销售额均排名全国第三,玉米种子全国第十四位,能够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服务。
九圣禾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确立“立足新疆、拓展全国、走向国际”发展目标,探寻“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公司先后牵头筹建“一带一路”中亚农作物种质改良推广科技创新院,在中亚成立“九圣禾-哈萨克斯坦科技合作中心”“九圣禾-乌兹别克斯坦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与十多家国际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引进小麦、玉米、棉花品种资源3000多份,在中亚审定玉米、棉花品种十余个,让昌吉优质种子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
“种业全产业链大有可为。”舍刚说,作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级种子企业,九圣禾将充分发挥昌吉州发展种业独特优势,持续加强自主科研创新水平,加快国际合作和“走出去”步伐,全面提升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昌吉优质种子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