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辉 通讯员 陈小清)
“厦门就像一首歌,咱来唱歌给全世界来听……”忆起不久前的厦门之旅,法姝羽的歌声里仍满是喜悦。9岁的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吉木萨尔县,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写下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成长笔记。
法姝羽是吉木萨尔县第五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近日,在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的全力支持下,她和同学踏上厦吉一家亲“闽音回响·和声共融”研学活动的旅程。
厦门迎接她的,仿佛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陈嘉庚纪念馆,她聆听陈嘉庚先生的传奇故事,眼中满是敬佩;在胡里山炮台,她探寻历史的痕迹,触摸岁月的沧桑;鼓浪屿的浪漫风情让她沉醉,街头巷尾的音乐声、海浪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美妙的乐章。
鹭岛研学的日子里,法姝羽还结识了吴倾心等4名好朋友,她们一起学习,一起包饺子,一起在小嶝岛赶海抓螃蟹,分享着彼此的快乐。“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对厦门的历史文化有了一点认知。遗憾的是,没给厦门的小伙伴准备礼物。也许下次,我会送馕给他们,让大家尝尝新疆美食。”
研学之旅也让法姝羽立下了志向:“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到厦门,像陈嘉庚爷爷一样做大事、支持教育,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和法姝羽相似,10岁的吴梓旭一踏上厦门的土地,就被闽南风情深深吸引。在厦门市翔安区振南小学的《闽南古厝》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吴梓旭和新朋友李辰一起,小心翼翼地用红砖搭建闽南红砖古厝。
每一块红砖,在他们手中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经过默契合作,一座精美的“微型红砖古厝”诞生了。吴梓旭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将它装进书包。比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更令他感到温暖的,是厦门人的热情好客。他说,无论是问路还是请教问题,当地人都会热情解答。
而对于小学四年级的阿克玛尔坚·哈那哈特来说,厦门并不陌生。
因为他所居住的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场槽子牧业新村,家门口的巷道和道路就是厦门援建的。曾经,村里只有砂石路,父母骑电动车出门时总得小心翼翼;如今,硬化平整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作为援疆项目的受益者,阿克玛尔坚·哈那哈特对厦门充满了感激和向往。
出发前,阿克玛尔坚·哈那哈特带上了奶奶做的纯手工酸奶疙瘩,希望能把这份来自新疆的心意分享给厦门的朋友。到了厦门,他不仅尝到沙茶面、面线糊、海蛎煎等特色美食,还对闽南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吃饭”(呷本)、“肚子饿”(八度妖)、“美女”(米露)、“厦门”(矮萌)……他认真学习闽南话的样子,时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到了振南小学的运动场上,阿克玛尔坚·哈那哈特化身为一名舞蹈老师,手把手教当地学生跳黑走马舞蹈。他规范的动作、热情的教学,赢得大家的阵阵夸赞。以“舞”为媒,这名新疆少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通过微信群保持联系,分享各自学习和生活的点滴。
天山脚下与东海之滨,虽远隔数千里,两地的人们却因对口援疆工作紧密相连。新疆孩子的研学之旅收获满满,在山海间结下的情谊更是弥足珍贵,它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彼此心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将为闽疆交流交融续写新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