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宏磊
4月9日,凌晨时分,新疆工程学院长时热储能技术研究实验室亮起暖黄灯光。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王刚的身影又在深夜悄然驻留。哪怕白日奔波于课堂与项目现场,只要身在乌鲁木齐,他必定回到实验室查看实验数据、复盘当日研究进展……
这位曾在海外名校攻读博士的科研人,本可以选择条件更为优渥的一线城市,为何偏要将人生锚定在西北边疆?“以前我也想过,新疆是我这辈子必定要去的地方,但从没想过它会成为我人生下半程的主场,更是我永远不会离开的归宿。”王刚说。
王刚在介绍实验室情况。本人供图
王刚的故事,始于鹤岗。1992年出生的他,从那片土地汲取了质朴的成长底色。2010年,他考入华北电力大学,从此踏上科研之路——本科、硕士、博士,十年深耕,在太阳能热利用与热储能领域崭露头角,并先后赴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留学,成为热储能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2022年,从丹麦毕业的王刚拿到国家电网陕西公司的录用通知。在西安工作的几个月里,他住在人才公寓,拿着令人羡慕的薪资,却总觉得心中少了些什么。“每天做电力建设,渐渐远离自己研究了六年的热储能领域。”他坦言,那时心中藏着不甘——那些关于太阳能热利用的实验数据,那些在实验室熬过的夜,难道真的要就此封存?
变化,来自2022年4月的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时任新疆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院长的李文亮,他在学术圈听说了这位同时拥有国内外双博士学位的热储能人才,立刻拨通了王刚的电话。
“连续40天,每天雷打不动给我打电话,平均每天通话20分钟,即便出差也会先说一声‘今天抱歉,明天再聊’。”王刚回忆,起初他以为是常规人才招聘,但渐渐发现对方聊的不是待遇,“新疆的人、新疆的事、新疆的能源……他说‘研究新能源不来新疆,便是去错了地方’。”
2022年5月,被李文亮打动的王刚来到了新疆。刚到新疆工程学院,他第一时间被引到校党委书记李玉鸿的办公室。“李书记没提一句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只说‘新疆是个有温度的地方,是能让年轻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地方’。”半小时的谈话,让王刚想起丹麦导师的教诲:科研人要找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
走出李玉鸿办公室,王刚便下定决心,要留在这里。“2022年5月24日,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王刚说。
在新疆近3年的时间里,王刚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机遇与温度。“这里的阳光,能让我的研究真正落地。更重要的是,当你被一个地方完全接纳时,你会想拼命回馈这份信任。”王刚说。
2022年下半年,在校方的鼓励与支持下,王刚牵头申报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3个项目全部立项,他成为该校首个同时获批三项省级以上项目的青年教师。
“得知申报项目立项的那一刻,我在家激动得跳了起来!”王刚说。2024年,王刚获评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依托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的发展东风,他带领团队在太阳能热储能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王刚先后建成了高温固体热储能实验室、长时热储能技术研究实验室和户外太阳能实验研究基地,并组建了校级科研团队。
提到他的户外研究基地,王刚感慨地说:“这样的大型户外平台很难获批,因为土地太贵。但在新疆,学校直接划给我500平方米场地,说‘你放手去试’。”这让他十分感动。新疆的“温度”,既是热储能技术的温度,也是对科研人“试错包容”的人文温度。
如今,王刚的房子就买在学校旁边,步行8分钟就能到实验室。他说,每当从家里望向学校,就能看到户外研究基地,那是他最满足的时刻。
这让他想起骑行时在敦煌看到的樊锦诗题词“我心归处是敦煌”——原来,所谓“心安”,从来不是地理上的归处,而是当你的理想与一片土地的脉搏同频共振时,自然而然生出的归属感。“我身安处是新疆,这里就是我最热爱的地方。”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