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新闻 > 新疆新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新疆绘就一季度就业“上扬曲线”

发布时间:2025-04-22 19:45:0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

  当阿尔孜古丽·如苏力在新疆瑞业智能织造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娴熟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阿勒泰市红墩镇巧手手工艺品工作室负责人黄彩霞正带领绣娘们赶制着发往民宿的订单;当四川籍农民工刘建平戴好崭新的安全帽进入沙湾市一处项目工地,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来到新疆的姬乙雄也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里忙碌着……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新疆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促进产业发展、吸引经营主体落地,为吸纳就业培植沃土。今年一季度,通过拓展平台载体、优化就业服务,落实落细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新疆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1万人,同比增加2.83%。

  随着新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祖国版图的西北角,一个充满活力、潜力的区域就业生态圈,正在显现。

  政策护航

  全年看首季,全局看开局。

  83个自治区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新设经营主体9.51万户……翻开新疆一季度成绩单不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提振消费、产业发展等提质增效,正在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整体提升。

  发展的“硬道理”,同样是增长的“新优势”。眼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蹄疾步稳,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向新疆集聚。

  然而,要把要素集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就业的新空间,需要政策保驾护航。

  4月13日,在巴楚县一家纺织厂内,600余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借助新疆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巴楚县人社部门对这家企业享受政策补贴情况进行梳理排查,做到“直补快办”。

  “仅纺织服装企业社保补贴这一项,我们就享受了624人次,总计金额约61.5万余元。”厂长朱海庄说,惠企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助力企业达产增效。

  和田地区落实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各类就业补贴7.76万人次8936.61万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落实各类就业补贴4369万元,惠及群众4.3万人次……人社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政策兑现流程,一系列惠民惠企就业政策精准直达,为企业减负担、增后劲。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保经办服务“疆内通办”等便民政策,为更大范围的劳动力柔性流动破局。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注重保障用工、深入挖掘就业增长潜力,还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新疆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构建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人才服务体系,政策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内,今年2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姬乙雄,正在忙碌着。

  放弃北上广,选择新疆,姬乙雄坦言,除了建设大西北的使命和情怀,他更看重新疆一系列人才政策营造出的更优人才生态环境。

  “无论是‘2+5’重点人才计划,还是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新疆人才政策体系体现了对初期科研工作者的友好,我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做点事。”姬乙雄说。

  仅一季度,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就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

  “新疆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努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陈志江说。

4月17日,职引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新疆站”在伊犁师范大学举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图

  服务集成

  稳定和扩大就业,要积极涵养就业存量,培育就业增量。

  坚持普惠服务和精准施策相结合的公共就业服务,以一根针穿起千条线,是促进劳动力和岗位“双向奔赴”的关键一环。

  随着新疆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大,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等业务的新疆昆仑麒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的项目订单量飞速增长。

  “得知我们人手紧张,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社局的干部不仅点对点给我们推送招聘会信息,还常常带着企业的宣传资料去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帮忙做宣传。”负责人杨乔龙说,今年以来,企业共吸纳了38名高校毕业生,经过培训后充实到5个项目组中,已成为发展的有生力量。

  一季度,新疆共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281场次,参与用人单位2.99万余个,提供岗位44.47万余个。

  与此同时,新疆“走出去”的步子越迈越大。

  两个月前,四川籍农民工刘建平在遂宁市组织的一场劳务协作招聘会上,遇到了沙湾市人社部门的干部,了解了新疆的就业政策和发展前景。如今,他已成为沙湾市一家企业的技术施工员。

  “企业为我免费提供食宿,还买了商业保险,节日还会发一些福利。新疆有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工资每个月都准时到账,我还把几个四川同乡也介绍到这里务工了。”刘建平说。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成工作小组,分赴甘肃省、山东省等地开展劳务对接;塔城地区收集风电制造类、纺织服装类、装备制造类等企业岗位,前往四川省、贵州省、辽宁省等地开展劳务协作;哈密市通过建设智慧化就业服务综合平台,设立“豫哈就业服务专区”,实现两地人力资源互通互联共享……一个“产业互补、人才互通、服务共享”的跨区域协作网络,正在不断拓宽就业生态圈的外延。

  在新疆,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一个全链条、全周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正在完善,一步步兜住、兜稳、兜牢重点群体。

  “阿尔孜古丽,工作快两个月了,还适应吗?”在新疆瑞业智能织造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岳普湖县岳普湖镇居民阿尔孜古丽·如苏力见到了前来跟踪回访的岳普湖县人社部门干部。

  今年2月,阿尔孜古丽进行了失业登记。岳普湖县人社部门通过自治区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看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与她取得联系,了解就业意愿,并常态化向她推送就业岗位。

  “得知这家企业在招工,人社局的干部带着我去厂子里参观,环境很好,待遇也不错,我就报名了。不到半个月就拿了2000元钱的工资。”阿尔孜古丽说,厂子实行计件制,只要用心学,以后的工资更高。

近日,在致力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的乌鲁木齐信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内,学员正在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标注。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摄

  培训提质

  通过掌握技能获得稳定和体面的工作,让工作有盼头,努力有方向,是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朴素的心愿,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破口。

  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曾是52岁的杨成面临的就业困境。对巴州鑫鸣发钢化玻璃厂来说,随着业务不断拓展,急需专业叉车工人,这同样是个难题。

  今年以来,新疆积极推行“人社+N”协同机制,整合住建等部门资源,试点开展“一培双证”的新模式。

  在积极开展政府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将行业部门特种设备操作证、大型机械操作证等考试内容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让群众仅需参加一次培训,就能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行业部门考试后取得双证。

  年初,杨成通过参加巴州人社部门组织的“一培双证”叉车技能培训,不仅考取了特种设备作业操作证,还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结束,人社部门了解了他的就业意向,根据前期“访企拓岗”的情况,推送了巴州鑫鸣发钢化玻璃厂的招聘信息。如今,他已成为企业的一名叉车司机。

  “现在,我每个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虽然每天都很忙,但靠技术挣钱,心里踏实。”杨成说。

  劳动者从“能就业”到“就好业”,企业从“招上人”到“招对人”,转变的背后,是新疆将行业准入资质与职业技能认证深度融合,以技能培训为切入口,推动就业质量双提升、促进产业适配精准对接的有益探索。

  一季度,新疆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49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82%。随着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疆正在推动构建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相关重点企业共同出资、技工院校提供培训资源的产训评一体化技能生态链。

  从“能源重镇”到“产业强区”,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蜕变,首先在人。

  进行设备巡检、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在一家绿色矿业企业的集控中心内,贺宇目不转睛盯着大屏幕上实时变化的各项指标。

  去年,已经大四的贺宇,看好准东发展前景,选择进入准东现代产业学院,学习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

  作为全疆首家由政府、园区、高校、企业共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团队、跨业界的实体化运作产教融合联合体,准东现代产业学院由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新疆工程学院联合办学,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同进步。

  “从数控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再到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不仅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外延技术,还通过轮岗进行历练,增加了与岗位的适配度。”贺宇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随着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加快,他还在不断地加紧学习。

近日,沙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技工院校开展美容师培训。孙存颖摄

  2023年,准东现代产业学院共培养了1297名学生在准东企业就业,2024年共1168名学生进入准东就业。

  人才培养精准化、技能培训定制化、实习就业订单化、科学研究企业化的办学模式,正在推动新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区域就业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夯基垒台。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