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四川游客许女士在和田市园味干果店挑选和田大枣。 胡礼政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4月的新疆,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杏花、巴旦木花、苹果花依次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朵点缀在广袤的田野与果园间,勾勒出春的浪漫与生机。与此同时,天山南北的集市、景区里,各色干果整齐地摆满货架,浓郁醇厚的干果香气萦绕四周,引得游客、市民纷纷驻足。他们穿梭于摊位之间,品尝甘甜软糯的葡萄干、杏干,咀嚼香脆可口的巴旦木、核桃,沉醉在新疆干果带来的独特风味中。
这一场景,正是新疆干果搭乘文旅产业发展“快车”,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生动缩影,也让“瓜果之乡”的美誉愈发响亮,新疆干果成为一张耀眼的地域名片。
干果当家,新疆旅游商品有“硬通货”
春风轻拂,万物复苏,田野间一片生机盎然。然而,于田县阿热勒乡风兮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买买提·买吐送却无暇欣赏这春日美景。自2019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农产品种植、加工与销售事业中。如今,合作社业务广泛,涵盖水果制品、干果制品、坚果炒货、代用茶、蜂蜜、粮油、手工艺品等多个品类,还荣获“新疆礼物”“和田优品”“万方于阗”等品牌授权,其原材料收购范围更是覆盖于田县乃至整个和田地区,将和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买买提今年给自己定下了关键任务——推进合作社产品升级。“目前,我们的主打产品有50多个,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发力。”他目光坚定地说,“今年我们计划集中精力发展十多个核心品种,在包装设计和销售渠道拓展上狠下功夫。”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合作社正积极规划加大在景区、文旅休闲街区的宣传推广力度,期望借此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新疆,这片被誉为“瓜果之乡”的神奇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林果资源。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发展,林果业已成为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林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110万亩,约占全国同类林果面积的13%;果品产量高达1378万吨,其中红枣、葡萄、杏、香梨、巴旦木、新梅的种植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干果凭借优良的品质、丰富的品种和实惠的价格,深受消费者喜爱,红枣、核桃、葡萄干、巴旦木等更是声名远扬。
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火爆的旅游市场为新疆干果开辟了全新的销售渠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领略新疆壮美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风情的同时,也纷纷将新疆干果作为伴手礼带回家。
“干果是新疆旅游商品中的‘硬通货’。”新疆旅游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晓宇一语道破新疆干果在旅游商品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天山南北的城市超市,还是充满地域特色的乡村巴扎,新疆干果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且早已深度融入新疆旅游的各个环节。
“新疆礼物”作为新疆精心打造的旅游商品、旅游伴手礼及旅游纪念品综合品牌,在新疆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的集合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汤文介绍,在“新疆礼物”的构成中,农特产品占近八成,而在农特产品细分领域里,干果类产品占比高达60%—70%。
张晓宇通过对实际销售情况的分析指出,目前疆外游客在新疆购买的商品以农特产品为主,其中干果凭借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具号召力的品类。他坚信,随着新疆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新疆,为干果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新疆各地正积极探索干果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创新宣传营销模式等举措,借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劲东风,助力新疆干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果园到景区,新疆干果出圈文旅界
在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和田团城景区,充满浓郁风情的街边店铺林立,艾德莱斯绸、桑皮纸、地毯、土陶等特色工艺品与各种和田当地农特产品、干鲜果品交相辉映,烟火气息弥漫在街头巷尾。一场关于农特产品与文旅融合的变革正在这里悄然进行。
“我们正积极与农副产品商家展开洽谈,计划将‘和田优品’的产品融入团城景区元素,实现融合发展。”和田玉都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佳佳满怀憧憬地介绍,“未来,这些融合了团城特色的农副产品,将成为游客了解团城与和田文化的独特窗口,既能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又能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当地文旅产业与农业协同发展。”
“和田优品”是天津援疆创新打造的和田地区区域公共品牌。2022年9月,“和田优品”团城旗舰店在团城景区正式挂牌,这是天津援疆大力支持建设的当地唯一景区购物中心,汇聚了和田地区七县一市的100多个品牌、2400个品种的名优农副产品、文创产品和非遗产品,而质优价廉的各类当地干果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我们整合各方资源,将‘和田优品’引入更多景区,为游客搭建了一个集中展示和田优质农特产品的平台。”李佳佳说。目前,该公司正在团城景区选址打造新的旗舰店,力求以更贴合游客消费习惯、更能凸显当地农特产品优势的方式进行展示。
在距离和田1000多公里的吐鲁番葡萄沟景区,“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大卖场负责人曲剑正带着员工打扫卫生——“五一”假日期间,卖场将开门迎客。从2019年开业,到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卖场之一,这里一直以销售葡萄干等新疆特色干果为主,“这里光葡萄干就有几十种,从20多元一公斤到100多元一公斤,总有能满足游客需要的。”曲剑说。
“在借助旅游推动干果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积极推动特色干果进入景区销售。”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杨勇介绍,“如今,我们所有景区及部分星级酒店都设立了农特产品展示区、销售点,并打通了物流通道,游客既可以现场购买带走,也能选择邮寄,十分便捷。”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吐鲁番,旅游与农特产品的双向赋能随处可见。文旅新媒体账号不仅大力宣传文旅产品,还经常推介农特产品,“桑葚熟了”“杏子熟了”“葡萄熟了”等内容成为丰收时节的旅游卖点。文旅部门与网信部门紧密合作,联合本地网络名人,建立相关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宣传力量,有效提升了吐鲁番农特产品,尤其是干果的知名度和销量。
每一颗干果都在讲述新疆故事
“干果是极具新疆特色的农特产品,市场接受度高,线上线下都很受欢迎。但作为旅游商品,还需赋予其独特的品牌形象。”汤文说。目前,新疆文旅部门计划重新设计“新疆礼物”的商标,使其更具辨识度和地域特色。同时,通过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将更多优质文创产品、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纳入“新疆礼物”体系,全面提升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设计上,新疆文旅部门将注重文化创意的融入,着力优化产品外包装。“我们鼓励设计师深入挖掘新疆文化历史元素、非遗元素和文物元素,打造独具魅力的产品外包装。”汤文介绍,“这样不仅能提升产品美观度和附加值,更要让每一个产品都成为讲述新疆故事的载体,吸引更多游客购买。我们期望通过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以农特产品销售反哺旅游,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
张晓宇认为,文旅产业为新疆干果产业提供了“品牌放大器”和“流量入口”。借助旅游,新疆干果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的口碑传播也有力推动了品牌建设。新疆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干果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参加各类旅游商品活动和推介会,提升品牌影响力。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程乙峰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目前,干果作为农旅融合的产物,功能较为单一,以商品销售为主,未能充分挖掘其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其他价值。”他认为,新疆农旅融合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运作模式。以巴旦木为例,完全可以打造从花朵观赏、果实加工到农家乐体验和商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当前的宣传多集中在销售端,没有深入挖掘产业链价值,难以实现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各部门、地区联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农旅融合品牌和产品,助力新疆干果形成统一品牌,借助文旅产业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