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寻找红色记忆
巍巍丰碑照后人
——探访奇台烈士陵园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阳春三月,寒意尚未褪去,空气中仍带有丝丝寒意。沿着奇台县东关街一路向东,记者来到了奇台烈士陵园。
走进这座占地253亩的烈士陵园,大门正前方是巍峨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93位英烈在此长眠,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把生命奉献给奇台,维护新疆稳定。
坐落在纪念碑南北两侧的奇台县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于2018年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为烈士陵园增添了新的亮点,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
奇台县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分为A馆和B馆,包括进军新疆、大沙坡战斗、柳洼梁战斗、六棵树战斗等11个单元,讲述了大沙坡、六棵树、柳洼梁等剿匪战斗中的烈士事迹,共陈列军用四马挽具、骑兵制式马鞍等文物157件,以及硅胶人物、图片、大型雕塑等展品,集中展示了奇台县解放初期革命史和革命烈士英勇奋战的战斗史。
绕过纪念碑,顺着台阶而下,便来到陵园的墓区。一块块花岗岩墓碑整齐地静卧在草坪之中,每块青黑色的墓碑旁都有两株柏树默默挺立,象征着长眠于此的烈士永垂不朽。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北疆匪患未绝。在1951年9月大沙坡、1958年10月六棵树两次剿匪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奇台某部59名指战员为奇台解放,为保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英勇牺牲。1951年,四区联防队22名联防队员在吉布库上堡子西南的柳洼梁阻击匪徒,敌众我寡仍坚持战斗,直到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
奇台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吴明告诉记者,在3次剿匪战斗中,大沙坡一战最为惨烈,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有44人。为了纪念这些英勇奋战的将士,1963年奇台烈士陵园开建,将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
在第一排墓碑前,记者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7师49团3营副营长武志春烈士之墓。1950年9月4日22时,他率领68名战士在北沙窝大沙坡追上了一股土匪,这股土匪共有400多人。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弹药用光后,武志春手握大刀,与土匪展开白刃战,最终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后被追记特等功。
“在大沙坡战斗和六棵树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吴明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声音有些哽咽。
仔细观察墓碑,记者发现一些墓碑上刻着“无名烈士之墓”,他们的碑文上写着炊事员、司号员、卫生员等职务。吴明解释说,无名烈士一共有5名,他们进疆时年纪较小,在新疆也无亲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烈士无名,却值得永远纪念,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吴明说:“去年,我们开展了‘为烈士寻亲’活动,不仅为在大沙坡战斗中牺牲的山西籍烈士张金锁核实了个人信息,还找到了他的家人。我们将继续为烈士寻找家人,帮助他们实现跨越时空的团聚。”
清扫积雪、擦拭墓碑……记者看到49岁的管理员罗民正在烈士陵园里忙碌。罗民16岁走进军营,在阿克苏某炮兵连服役,退役回乡后,成为奇台县老奇台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2016年,他来到古城公园从事绿化工作,近6年来一直守护着烈士。
人们来拜谒先烈,罗民有空就向人们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
“我是奇台县人,从小就听老人讲述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迹。”罗民说,他对革命先烈的感情来自父辈,来源于永不能割舍的战友情。
每年,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学校等在奇台烈士陵园组织纪念活动百余次,群众来此瞻仰祭扫10万多人次。
罗民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使命。“现在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但我们应居安思危,不让革命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断档。”罗民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奇台烈士陵园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作为昌吉州成立最早的烈士陵园,有关部门一直对它进行保护和修缮。
2014年以来,奇台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级烈士陵园的标准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把烈士陵园建成了集爱国主义教育、祭奠、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安静、祥和、怀旧、开放的综合性陵园。
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自治区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涛阵阵,微风诉说着当年的那段往事。
精神永恒,敬仰永存。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