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美景。
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锦水湾村的番茄田里,番茄采收机在田间采收番茄。
位于玛纳斯县的新疆数字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
玛纳斯县葡萄酒公园。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朱文斌)70年风雨兼程,70年初心如磐。从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到工业经济的蓬勃兴起;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到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昌吉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玛纳斯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共同绘就了一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壮丽画卷。
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玛纳斯县域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玛纳斯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9.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840元、32484元,较成立之初增长了上千倍。
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初秋时节,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天鹅缘景区,羽毛发灰的幼年大天鹅跟着妈妈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水嬉戏,为湿地增添了不少生趣。
“大天鹅连续两年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繁殖,确实是一个奇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马鸣说,大天鹅对栖息环境、植被、食物、水质等有很高的要求。今年大天鹅再次在玛纳斯湿地筑巢孵化,表明玛纳斯河流域湿地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效。
站在气势恢宏的石玛大桥上俯瞰河两岸,绿树成荫,秋水宜人,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水自然画卷。傍晚时分,石玛两地居民三五成群漫步河滨,享受玛纳斯河带来的静谧和美好。“现在的玛纳斯河,水清岸绿,环境非常优美,空气也很清新,给大家增添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正在玛纳斯河景观带木栈道上散步的玛纳斯镇居民张萍不禁感叹道。
为保护好这条母亲河,从2019年开始,玛纳斯县累计投入5亿元,加快推进玛纳斯河流域上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将废弃砂坑和低洼场地改造成生态湿地,用废料高坡建成绿岛景观,对沿岸戈壁石滩进行生态修复,将昔日砂石遍地、乱象丛生的玛纳斯河沿线,打造成为一条集展示形象、娱乐健身、休闲科普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绿带。
行走在玛纳斯县城中,500米一游园,1000米一公园,令人呼吸畅快、心情自在。玛纳斯县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并大力推进景观提升、公园拓展、道路优化及广场建设等惠民举措,致力于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成功实现了‘城在绿中,园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愿景。玛纳斯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0.4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并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从玛纳斯县城出发,往北有湿地丹霞、胡杨草原,往南有雪山松林、戈壁沙漠,大美新疆的风光尽收小城。党的十八大以来,玛纳斯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切实提高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的“含金量”。走进玛纳斯县清水河乡红坑村,这里早已褪去了昔日破旧的模样,一间间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农家乐,家门口也成了旅游景区,不仅路通了,水通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也打通了。
此外,玛纳斯县积极与专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将葡萄酒文化、碧玉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文化交流、招商引资及民俗文化等多元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业,推动了玛纳斯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3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9.6%、26.1%。
从传统农业走向绿色现代化
如今,在玛纳斯县,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基础数据资源采集和汇聚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监测网络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农业服务体系得到不断深化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并且,继去年建设40万亩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之后,今年玛纳斯县计划新建数字农业示范田20万亩以上。预计到2026年,该县将建成百万亩“数字农田”。
玛纳斯县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耕地125万亩、天然草场340万亩和林地475万亩,被誉为“中国优质棉花之乡”“优质酿酒葡萄之乡”“全国制种玉米大县”。立足数字农业发展优势,按照“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将棉花、葡萄、番茄、玉米、羊肉等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重转化增值,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玛纳斯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8家,规范运行的合作社188家,并建成全疆最大的数字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
玛纳斯县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荣获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尖兵利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强劲的‘数字引擎’。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数字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式,为全疆数字农业发展作好示范,争创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县,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数字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实惠。”玛纳斯县委书记刘强说。
“只需3秒就能打开电动阀,将水肥精准送达植株根部,又快又方便,再也不用穿胶靴、扛铁锹去浇水了。”根据大数据平台信息,玛纳斯县兰州湾镇下桥子村村民叶德清站在地头,用“慧凤收”手机APP发出灌溉指令,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500亩棉田的灌溉任务,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8月中旬,玛纳斯县的72万亩棉花正值盛铃初絮期,这一关键阶段对于棉花最终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今年,玛纳斯县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动态监测管理应用体系,通过搭建智慧化农业管理服务平台,借助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结合先进的网络通信、自动控制及软件技术,将田间的环境数据采集、上传至大数据平台,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
“我们合作社播种棉花4.8万亩,只需50人管理,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看着长势喜人的万亩棉田,玛纳斯县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涛显得非常高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两年,合作社已购置价值近千万元的农用机械20多台(套),包括北斗卫星导航、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作业等多项数字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去年,该合作社棉田亩均节水30立方米,节省人工70%以上,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亩均增产20公斤左右,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从基础薄弱迈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前我们用煤做饭取暖烟熏火燎的,现在用上了天然气,干净又方便,还省事。”8月8日,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柴场村村民木希尔·条了根家通上了天然气,这让他家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与环保。
去年,在国家惠民政策的帮助下,木希尔·条了根家盖起120平方米的抗震房,换了新家具家电。今年年初,在县乡人大代表的票决下,玛纳斯县启动实施了10件重点民生工程,这些项目紧密围绕老人儿童关怀、农业增效升级、教育品质提升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民生领域,总投资8.01亿元,其中包括城镇及乡村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等24个子项目。很快,村里来了施工队,天然气管道和污水处理管道直接铺到了家门口,每家每户还在院子里种上了蔬菜瓜果,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美。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玛纳斯县把改善农村环境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聚焦乡村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同时倡导农民自家园自己建,动员村民全员参与整治,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玛纳斯县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民宿和农家乐。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叠加美丽的自然,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乡村旅游越来越旺,乡村振兴的目标渐行渐近,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通过深入挖掘驿站文化品牌价值,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涵盖农耕、驿站、市井等文化体系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深入谋划“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成立农业、物业、商贸、物流、旅游五大发展公司,并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培育花砖预制厂、鲜食玉米厂、滴灌带生产线、预制板生产线。2023年,全镇9个村集体收入为4400余万元,2个行政村跃入“千万元村”。“逐步形成了资源配置从“分散”到“聚合”,产业组织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利益分配由“一方独享”到“多方共赢”的小产业集群。”玛纳斯县乐土驿镇党委书记马欢说。
未来,玛纳斯县将进一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能源、煤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全域旅游、商贸物流六项重点产业,打响中国碧玉之都、中国葡萄酒之都、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四张名片”,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本版图片由玛纳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