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热烈庆祝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昌吉州成立70周年民族团结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4-09-01 11:52:36 来源:昌吉日报

居民在木垒县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陈列展参观。记者 何 龙摄

昌吉市阿什里乡文化站站长加尔肯别克用阿肯弹唱的形式为牧民宣讲党史。记者 司梦扬摄

昌吉市建国路街道星光社区“张岩一家亲”爱心工作室,志愿者在给贫困学生织毛衣。记者 何 龙摄

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游客利用互动屏幕参观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土的文物。记者 何 龙摄

  昌吉日报记者 左晓雨

  70年栉风沐雨,千年北庭见证了各民族古今交融;70年团结奋进,获得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殊荣;70年勇毅前行,高质量发展迈出铿锵步伐……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群众携手共建的美好家园。

  昌吉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翻开历史画卷,从1954年成立至今,庭州大地上一直奔涌着浓浓的民族团结情谊,各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同奋进、共成长,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党委和政府牢牢把握主线、全面贯彻主线,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奏响了团结奋进的凯歌。

  文化润心汇聚精神力量

  奇台县发现的草原石人,记载“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的清代山川祭祀碑,石城子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以及见证中央王朝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实物土尔扈特银印……徜徉在昌吉博物馆,仿佛置身于穿越古今的时空隧道,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藏品证实了历史上昌吉州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互鉴的例证。

  这些珍贵文物是系统阐明历代中央政权治理和管辖新疆的重要力证,是准确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实证,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史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昌吉故事,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昌吉州不断丰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鼓励各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持续推动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形、以文赋能,在各族群众内心不断繁育“团结花”、厚植“中华魂”。

  从吉木萨尔县城出发一路向北,大约12公里处,便是北庭故城遗址所在地。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也被当地人称作“破城子”。作为唐至宋元时期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北庭故城在古代西域的繁荣稳定及古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见证了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伴相依的历史。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着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北庭故城遗址这一核心资源,持续打响“大唐都护府·丝路新北庭”文旅品牌,打造了“夜游北庭”文旅项目,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文旅场景和项目,让北庭故城的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旅游“旺”起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让游客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旅游体验中,了解北庭历史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底色更亮、特色更浓、成色更足。长期以来,昌吉州160多万各族群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方位、常态化、多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昌吉州按照“一县市打造一品牌、一品牌引领一支队伍、一支队伍带动一区域”的思路,陆续命名昌吉博物馆、清代粮仓等可参与、可分享、可互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文化浸润人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嵌融合共享幸福生活

  盛夏时节,走进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一幅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柏油马路贯穿乡村、居民住房干净整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水磨沟村将民族团结与生态宜居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传统古村落、特色美食及南部山区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民宿等产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昌吉州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缩影,记录着全州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70年来,昌吉州党委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缤纷盛夏,走进阜康市博峰街道有色苑社区有色苑小区,以民族团结大道命名的主干道中央竖立着一块大型石榴籽造型宣传牌,绿树浓荫下的彩绘民族风情长廊里,各族居民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吹着微风悠闲聊天,时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活动室里居民有的演奏乐器、有的锻炼身体……

  该小区居民阿斯亚木·托呼提每天都会来社区活动室打乒乓球,他的“球友”来自不同民族。“我们小区的居民关系都很好,我们经常聚在一起下棋、打球,生活既幸福又充实。”阿斯亚木·托呼提说。

  有色苑社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居民总数的35%,社区探索创建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基层治理”工作模式,通过“宣讲、帮困、结对、演绎、培训”工作五步法,抓好社区服务管理、民生保障、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从基层社区抓起,昌吉州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环境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一位居民心中。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昌吉州历来就有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1982年以来,昌吉州有70个单位和141名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集体称号。全州856个居民小区全部实现互嵌,培育打造互嵌式行政村310个、社区161个,连续两次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先后有9个县(市)单位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同心同向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昌吉市庙尔沟乡马背宣讲队便深入牧区开展宣讲活动,将全会精神传达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

  冬不拉琴声悠扬,理论宣讲深入人心。70年来,马背宣讲团、银龄宣讲团、百姓巡回宣讲团、石榴籽宣讲队、红马甲宣讲队……各类宣讲队伍的足迹遍布昌吉各地。

  昌吉州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牧民夜校、乡村大舞台、文化大院等活动阵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学习、观展、交流联谊活动,让“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

  维护好民族团结,发展就有了压舱石。昌吉州坚持以发展为总钥匙,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坚持以煤为基,推动资源能源转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70年来,昌吉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56元提高到134166元,翻了近10番,各族群众为此深感自豪。

  70年来,昌吉州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十分珍惜并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变化的是日新月异的图景,不变的是手足相亲的情谊。从呼图壁县“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到阜康市沙尼汗居家养老中心,从身患癌症仍热心公益的苏玉琴到学雷锋标兵张岩,多年来,庭州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创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宝贵经验,各族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有担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如今,昌吉州正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行动,坚持以群众有感受、基层有抓手、社会有认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拓展有形载体、丰富有感维度、夯实有效基础,争创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深入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推进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昌吉州成立70年来民族团结的巨大成就催人奋进,各民族大团结的乐章历久弥新。展望新的征程,昌吉州将坚持守正创新、彰显特色,以更加有形有感有效的举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汇聚起全社会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