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热烈庆祝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答好绿水青山“生态卷”——昌吉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4-09-01 12:08:59 来源:昌吉日报

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生态美景如画。记者 何 龙摄

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芦草嘴子村,党员干部在植树。记者 何 龙摄

庭州生态绿谷景色宜人。记者 何 龙摄

吉木萨尔县北庭湿地公园美景如画。 记者 何 龙摄

游客在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内的玻璃栈道上拍照。  记者 何 龙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巍峨天山,宛若一双巨手,将昌吉州稳擎于亚洲地理中心。7月的昌吉,天空澄澈、清泓环绕、蓝绿交融、鸟儿翔集,远处的博格达雪峰清晰可见。昌吉州成立70年来,在7.35万平方公里的州域上励精图志、奋勇发展,于山水之间勾勒生态之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昌吉州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双轮驱动,开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系列治理工程,让青山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托起百姓“可见可感”的幸福,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底色上铺陈出新景。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7月16日,走进阜康产业园,银色的输气管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产自该园区煤焦化企业的炼焦副产品——焦炉尾气,通过一系列工序处理,变身为清洁能源天然气,顺着管道流向下游企业。

  作为新疆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7年以来,阜康产业园每年将1.6亿立方米焦炉尾气转化为7200万立方米天然气,这相当于22万人口5个采暖季的用气量,可节约燃煤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氮氧化物700吨。

  “昌吉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构建起部门齐抓共管、企业积极治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马鸿铭介绍。

  早在2019年,昌吉州就聘请大气污染治理“国家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进驻,帮助治理大气污染。

  减污降碳让空气常新。2023年,昌吉州PM2.5值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8微克,较2017年下降26.2%;空气优良率为77.5%,较2017年上升5.2%;重污染天气减少15天,占比9.1%,为历年来最好水平。

  7月18日,红日初升,几个跑步的人在庭州生态绿谷悠悠穿行。从高空俯瞰庭州生态绿谷,五大主题公园由南至北坐落于头屯河畔,金色的新疆大剧院如雪莲花般盛开于碧水之滨。

  头屯河两岸的居民过去因为这条河而烦恼,现在却为这条河而骄傲。由于历史原因,头屯河两岸污染企业、小型作坊聚集,河道破坏严重,河床污水长流,河岸杂草丛生……两岸群众急切盼望治理河流。经过9年的治理,改造后的头屯河沿岸变为一片生态绿谷,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态福利”。

  治污良策护碧水常流。“昌吉州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制定地下水水位下降整治十条措施,今年5月昌吉州地下水水位同比上升0.26米。”昌吉州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植户刘远鑫的棉田,棉株开着粉白或浅黄的花朵。刘远鑫长期种植棉花,以前用的是薄膜,不利于回收。今年他种的500亩地全部铺上加厚地膜。

  加厚地膜指的是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实验表明,与传统地膜相比,加厚地膜具有更强的拉力和韧性,残膜机械化回收率更高,同时土壤增温、保墒、保苗性能更好,预计可使作物增产15%以上。“为有效防治地膜残留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今年昌吉州在400万亩覆膜农作物中推广加厚地膜253万亩、全生物降解膜5万亩,当季农田地膜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农田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残膜资源化利用率达20%以上。”昌吉州农业农村局科教法规科负责人刘卫东介绍。

  见绿生金土壤常净。2023年,昌吉州34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基础点位各项指标浓度均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

  与绿色同行与环境共赢

  从高空俯瞰吉木萨尔北庭国家湿地公园,葱郁的绿色与湖光山色构成一幅巨型山水画。4月以来,这里迎来成群的候鸟。鸬鹚、白鹭、野鸭、红嘴鸥在水中嬉戏觅食。芦苇杆、树梢上,蓝喉歌鸲、白腰杓鹬、棕尾伯劳、云雀争展歌喉……湿地公园生机盎然,热闹非凡。

  2017年,吉木萨尔县投入约1.2亿元,建设占地面积1492公顷的北庭国家湿地公园及其配套设施。近年来,该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湿地保育区围栏封育33公里,恢复植被300亩,湿地面积不断恢复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安家落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十三五”期间,昌吉州完成人工造林1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

  船头尖尖劈开澄澈的湖面,周边云杉环绕,雪峰辉映。走进位于阜康市的天山天池景区,头顶蓝天,脚踏净土,俯瞰森林,静赏碧水,一湖山水一湖诗画。

  2016年以来,天山天池景区投资近亿元持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47.79万亩南部山区禁牧工程,区域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供给等生态功能得到持续增强。

  今年上半年,天山天池景区接待游客119万人次,比2023年突破百万人次提前14天,实现旅游收入5.95亿元。

  7月19日,晨曦初露,密匝匝的云杉林矗立,层层叠叠透射着明亮的阳光。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玛纳斯南山分局金驼山森林管护站站长阿德列提·赛义提上山了。他33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着2275公顷的林区。“你看,这是我用红外照相机拍摄到的马鹿、雪豹、黑熊等野生动物的视频。这些年管护区里的树长得更高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山也变得更绿了。”阿德列提·赛义提说。

  在昌吉市北部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之间,一片400多万亩的荒漠静栖于此。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加,不合理开垦、放牧、打井等人为破坏,使得这里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始梭梭林等沙漠植被面积减少。

  这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昌吉市完成甘莫公路以北154家农场国有农用地的生态恢复工作,种植梭梭、红柳等14万余亩,从根本上解决北部荒漠生态退化等问题。成片的梭梭林与胡杨、琵琶柴、红柳、白刺、沙蒿等乔灌木及草类铺满了一道道沙梁,牢牢地“锁”住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移的脚步。

  截至2023年,昌吉州治理沙化土地530万亩,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6个、面积116.62万亩,建立国家沙漠公园7个、面积36.66万亩,实现每个县市一个国家级沙漠公园的目标,是新疆乃至全国国家级沙漠公园最多的地州之一。

  与绿色同行,与环境共赢。目前,昌吉州拥有林地1571293.68公顷、草地3394964.15公顷、湿地16149.79公顷,覆盖了全州67.8%的国土面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月,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山上的冰川,闪烁着冰蓝色的光芒,冰川融水汇聚成玛纳斯河一路放歌而下,流入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东接湿地公园,西临玛纳斯河,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正居其中,生态美如画。八家户村依托这一方山水景观,发展以“游湿地、观天鹅、赏荷花”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游。这种生态乡村游不断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找寻“诗和远方”,好生态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昌吉州在一手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金山银山新高地。近70年来,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54年的0.4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329.5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了4955倍,比1954年翻了12番,综合实力实现飞跃。

  每年9月初,昌吉市六工镇的南美白对虾一经上市就销售一空。近年来,昌吉市不断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引进鲈鱼、梭边鱼、罗非鱼、武昌鱼、黄辣丁和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973.76公顷,水产品总产量8229吨,全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8亿元。

  好生态产出好产品。作为农业大州,昌吉州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昌字号”品牌得到蓬勃发展。自2010年起,昌吉州连续3年获评新疆农产品品牌创建先进地州。截至目前,全州共拥有农产品品牌、名牌及商标173个。

  在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二工梁村新疆博林肉苁蓉科技示范园里,2000亩梭梭林中套种着肉苁蓉,一根根通体乳白、长着“鳞片”的肉苁蓉探出脑袋,沐浴着阳光。

  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砂石滩,为了提高荒漠林地植被覆盖率,二工梁村与新疆博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通过人工种植梭梭林套种肉苁蓉,将荒地变林地,变成药材宝地,每亩收入在500元至1500元之间,带动6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70年来,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昌吉州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70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生产到生活,昌吉州执生态之笔,绘好行业新质生产力活力勃发的生动画卷;

  70年来,昌吉州描绘绿色画卷,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

  如今的昌吉,山增绿、景增靓、民增收,绿水青山、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在昌吉大地铺展开来。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