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金色麦田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记者 何 龙摄
1月3日,阜康市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热闹非凡。记者 何 龙摄
7月4日,昌吉小吃街,游客在品尝着各种美食,享受夏日休闲时光。记者 何 龙摄
6月11日,昌吉农高区新疆农业博览园,游客在薰衣草长廊处留影。记者 何 龙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许乐 通讯员 杨帆 赵亚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笔下大雪纷飞的北庭;“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是李商隐关于天山天池的天马行空。
昌吉州取“昌盛吉祥”之意,犹如一颗耀眼明珠,在巍巍天山北麓熠熠生辉。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也是西域历史遗迹富集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北庭故城、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新疆最早发现的原始村落四道沟遗址等一批文化宝藏,以及汉疏勒城、车师古道、唐朝墩古城等400多处历史遗迹。
自昌吉州1954年成立至今,文旅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昌吉州是拥有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县、52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44家星级旅游饭店、7家S级以上滑雪场的旅游胜地。
初秋时节,走进昌吉,登顶天池高山石林,邂逅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爱情神话;穿越百里丹霞,描摹S101天山地理画廊的鬼斧神工;沉醉天山麦海,感叹胡杨林、鸣沙山的造物神奇;流连街巷,感受花果飘香,“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西域风情……在如画的秀美山水里,在如诗的独特风情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昌吉相遇。
今年前7个月,昌吉州累计接待游客2991.32万人次,同比增长12.24%;实现旅游收入208.9亿元,同比增长21.89%。进入旅游旺季,天山天池景区每天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7月2日,天山天池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大关,比2023年提前14天。
壮大文旅产业,推动提质增效;加快文旅融合,丰富业态产品;一业兴百业旺,赋能乡村振兴;融入日常生活,倡导现代文明……70年来,昌吉州旅游业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惠民产业和展示昌吉州团结稳定、和谐幸福、生态良好的明星产业。昌盛吉祥之地敞开怀抱,拥抱八方宾朋。
产业集群 推动文旅融合新突破
6月中旬,由新疆天山天池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开发的博格达风情小镇项目主体已经完工。该项目是集夜间娱乐、旅游度假、美食小吃、亲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与周边的景区形成互补,营造“日游天池、夜宿阜康、乐在小镇”的悠闲氛围,为阜康市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时光回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78年成为中国旅游发展元年。在此之前,我国的旅游业主要服务于外事接待。当年,全疆接待的游客不到100人。
1982年,天山天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阜康市民孙国富的记忆中,那时的天池基本没有旅游设施,道路都是砂石路、土路,车马经过时尘土飞扬。
2007年,天山天池景区跻身中国第一批6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列。当年,天山天池核心景区接待游客85.2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018.31万元。
40多年过去,昔日的天山天池已成为拥有8大景区、15个景群、38个景点,总面积达548平方公里的精品景区。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载体,项目是基础。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艳华说。
为利用好、发挥好禀赋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昌吉州在全疆率先颁布《昌吉回族自治州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昌吉州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昌吉州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昌吉州2024年文旅融合提质行动方案》等行业规划,形成了以规划为引领的产业发展体系。
昌吉州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资格,木垒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3年,昌吉州聚焦旅游发展“三难一不畅”问题,实施建设56个文旅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110亿元。目前,投资达1.5亿元的昌吉州百里丹霞旅游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已开工。3年来,昌吉州新建停车场近200个,加油站56座,通信基站200余座,旅游厕所170余座,新增旅游标识牌500余块。推出“品味美食游昌吉”“听着花儿游昌吉”“寻着世遗游昌吉”“踏着古道游昌吉”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旅游产品,让“西行长廊、东品故城、北观大漠、南游山川”成为昌吉旅游独树一帜的鲜明特征。
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山水联动、文旅融合、景城一体的昌吉州全域旅游新格局正逐渐形成。
业态拓展 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2012年,昌吉州接待游客1118.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85亿元,这是昌吉州旅游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2023年,昌吉州接待游客4506.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7.61亿元;
2024年,昌吉州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0亿元以上。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了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作为首批试点项目之一,位于阜康市天山天池景区迎宾广场西侧的飞览天下·新疆会客厅,成为今年暑假研学游和亲子游的热门目的地。
会客厅内,新疆的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体验完美相融。游客搭乘飞行座椅在14米高空、直径20米的球幕中,裸眼体验急速拉升、失重、俯冲、滑翔,并配合水雾、吹风、香氛等特效,在空中游览巴音布鲁克草原、赛里木湖、九寨沟、喀纳斯等风景名胜地。
“沉浸式体验是当下热门的出游新玩法,开业两年多来,我们共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新疆飞览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专员肖琴说。
7月18日,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馆,“准东印象”多媒体艺术大厅、“准东,与能源共生的城市”全LED数字沙盘秀、“能源·梦想·未来”全景剧场三大核心展项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科技、工业与旅游碰撞融合,为旅游业拓展出新空间。准东能源馆、古海温泉、准东矿坑、将军庙……这些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旅游资源,昌吉州充分挖掘其潜力,大力开发准东工业游、研学游等旅游新线路,“不看山不看水”,在工厂欣赏别样“风景”的旅游方式,备受游客青睐。
王艳华说,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旅游产品从关注“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关注“缺不缺”走向“精不精”,做好全域旅游文章、写好“旅游+”答卷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12月,在昌吉州2023年冰雪旅游发展大会上,昌吉州集中签约11个文旅合作项目,总投资超过51亿元,包含天山天池、江布拉克、北庭故城等核心景区和重点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项目,以及新建设的潘多拉动物王国、智慧物流观光工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昌吉州文旅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2024年,昌吉州针对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建立100个“微景点”文旅招商项目库,旨在通过相对较少的投资,在原有景区和设施的基础上,改造或打造特色打卡点,提高游客的新鲜感、体验感、互动感。目前“微景点”项目招商落地31个,总投资7.2亿元,业态涉及野奢营地、文旅驿站、主题乐园、文创产品研发、种子博物馆、萌宠乐园、酒庄建设等。
近年来,昌吉州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指引,发挥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环境优越的组合优势,紧紧围绕“旅游+”主线,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样化需求出发,不断丰富业态供给,实施景区内涵提升,深挖北庭故城、疏勒城、西王母等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融入景区建设,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不断提升景区承载力和服务品质。
为丰富自驾游、冰雪游、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工业游等特色业态,昌吉州推出了“品味美食游昌吉”“听着花儿游昌吉”“寻着世遗游昌吉”等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打造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本。
此外,昌吉州持续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放大汇嘉时代综合体、奇台古城商业街等夜间经济示范街区辐射带动效应,在大型商超、旅游景区、文旅街区、博物馆引入体育赛事、美食民俗、非遗展演等活动,大力发展夜游、夜秀和沉浸式演艺等业态产品,增强游客体验,激发消费潜力,以文旅“一业兴”带动市场“百业旺”。
文化赋能 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5月1日,大型室内实景民族歌舞秀《千回西域》在新疆大剧院成功复演,此后的演出场场爆满。
今年以来,昌吉州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好节会促销“组合拳”,推动“流量”变“留量”。 “四季村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文化活动,村超、村BA、广场舞大赛、昌吉半程马拉松等体育活动陆续举办。截至目前,全州共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2700余场次。连续数十年举办的年货节、冬捕节、美食节、风筝节等系列活动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持续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醉美最近是昌吉”的文旅品牌。
“预计今年8月底,游客就可以在吉木萨尔迷人的夜色里、在穿越时空的漫行中,体验‘夜游北庭’这一旅游项目,尽情感受北庭故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吉木萨尔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潘晓娟向记者介绍。
位于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遗址,是盛唐时期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也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夜游北庭”旅游项目以北庭故城遗址为依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北庭故城景区旅游功能基础上,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慢节奏的夜间闭环游览线路,通过全程历史主题讲解、多样化情景演艺、沉浸式体验及音乐灯光秀等方式,再现北庭故城的历史故事和情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2013年,在木垒县的一次旅游,让我发现了民风淳朴、还保留着拔廊房民居形制和传统村落形态的菜籽沟村,我被这片净土深深吸引。我喜欢昌吉,这里随处抬头都能看到博格达峰……” 7月14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作为昌吉州文旅推介官在昌吉州旅游高质量发展暨江布拉克机场通航签约大会上向八方来客推介昌吉。
2013年,刘亮程在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开启耕读生活,并在木垒县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打造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完善基础设施,修缮村民的拔廊房,修建国学讲堂、乡村美术馆等设施,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
近年来,木垒县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见山望水觅乡愁”。
日进日新,行则将至。近年来,昌吉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抓顶层、强基础、塑品牌、拓业态、优服务、促融合,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胜势”“文旅强势”“文旅声势”,努力打造入疆旅游第一站。文旅融合焕发新彩,一幅“诗与远方”的新画卷,正在庭州大地徐徐铺展。